狼的文言文翻译和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狼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名篇,通过屠夫与狼的较量展现人性与兽性的对立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,理解作品讽刺艺术。
原文
《狼》 蒲松龄
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
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译文
有个屠夫傍晚回家,担子里的肉卖完了,只剩下骨头。路上遇到两只狼,紧跟着走了很远。
屠夫害怕,把骨头扔给狼。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,另一只仍然跟着。再扔骨头,后面的狼停下可前面的狼又来了。骨头已经扔完,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。
屠夫非常困窘,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。看见野地里有打麦场,场主把柴草堆在中间,覆盖成小山似的。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,放下担子拿起刀。狼不敢上前,瞪眼朝着屠夫。
一会儿,一只狼径直走开,另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。时间长了,眼睛好像闭上了,神情悠闲得很。屠夫突然跳起,用刀劈狼的脑袋,又连砍几刀杀死它。刚要走,转身看柴草堆后面,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,想要钻过去从背后攻击。身子已经钻进一半,只露出屁股和尾巴。屠夫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,也杀死了它。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,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人。
狼也算狡猾了,可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,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是增加笑料罢了。
注释
缀(zhuì)行:紧跟着走。缀,连接。
苫(shàn)蔽:用草席遮盖。
眈眈(dān):注视的样子。
瞑(míng):闭眼。
尻(kāo):屁股。
黠(xiá):狡猾。
"犬坐"运用比喻修辞,将狼拟作驯服的狗,突出其伪装性。
"盖以诱敌"中"盖"为文言发语词,表推测判断。
创作背景
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蒲松龄在毕际有家设馆教书期间创作此文。当时淄川地区狼患严重,作者借市井传闻讽刺现实中"人面兽心"之辈。文中屠夫象征底层劳动者的智慧,与《聊斋》其他篇章中书生遇妖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遇狼-惧狼-御狼-杀狼-议狼"五段式,情节环环相扣,结尾议论画龙点睛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准,"缀""眈""劈""毙"等字形成动态画面感;"目似瞑,意暇甚"等神态描写极具欺骗性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狼"假寐诱敌"与屠夫"暴起毙之"的对比,揭示对狡诈之徒应当果断反击的生存哲学。
4. 讽刺手法:结尾"禽兽之变诈几何哉"的反问,实指人世间阴谋者终将自食恶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狼》最精彩处在于双层叙事结构的构建。表层是屠夫与狼的生死博弈,深层暗喻人性较量。蒲松龄特意选择市井屠夫而非文人作为主角,打破传统志怪小说的叙事模式。当狼"目似瞑"假装放松时,屠夫"暴起"的迅猛反应,展现出劳动人民在危险面前的实战智慧。结尾"止增笑耳"四字举重若轻,将血腥搏杀转化为哲理思考,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是《聊斋》的独特魅力。
范文二
文中对狼性狡诈的描写堪称古典文学中的动物行为学范本。"一狼径去"的战术分工,"犬坐于前"的心理麻痹,"洞其中"的迂回包抄,构成完整的狩猎策略。蒲松龄虽未受过现代动物学训练,但其观察之细致令人惊叹。更深刻的是,作者通过狼的"变诈"反衬人类社会某些伪君子连禽兽都不如的本质。这种以兽喻人的手法,比直接道德说教更具批判力度。
关于《狼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缀(zhuì)、苫(shàn)、眈(dān)、瞑(míng)、黠(xiá)、尻(kāo)
2. 文学常识:蒲松龄字留仙,号柳泉居士,《聊斋志异》属文言短篇小说集,"聊斋"是其书斋名。
3. 特殊句式:"投以骨"(状语后置)、"止露尻尾"(省略句)
4. 意象分析:狼象征阴险狡诈的恶势力,麦场柴堆代表绝境中的庇护所。
5. 哲理启示:对待奸诈之徒不能心存幻想,需抓住时机主动出击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缀行甚远:__________
(2)意暇甚:__________
答案:
(1)紧跟着
(2)神情悠闲
解析:"缀"本义为缝合,此处引申为紧跟;"暇"从"日"部,本指空闲,此处作神态描写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结尾"禽兽之变诈几何哉"表达了作者什么态度?
答案:表面讽刺狼的狡诈有限,实则暗指人类中的奸恶之徒比禽兽更为可怕,体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。
解析:需结合蒲松龄屡试不第的人生经历理解其讽刺笔法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"的描写效果。
答案:通过动作分写展现狼的战术分工,"犬坐"的比喻既形象写出狼的伪装姿态,又与后文"假寐"形成呼应,为屠夫反击埋下伏笔。
解析:注意动物行为描写中蕴含的战略思维。
四、比较阅读
题目:《狼》与《中山狼传》在狼的形象塑造上有何不同?
答案:《狼》中的狼是纯粹的野兽,突出其生物本能层面的狡诈;《中山狼传》的狼被赋予人的语言能力,更多作为忘恩负义的道德符号存在。
解析:明代马中锡的《中山狼传》是寓言体,而蒲松龄更注重写实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