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兰辞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木兰辞》是北朝民歌代表作,讲述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,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勇敢与智慧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原文
木兰辞(北朝民歌)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
不闻机杼声,唯闻女叹息。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
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
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……(节选)
译文
织布机声不停响,木兰对着门织布。
听不见织布的声音,只听见木兰的叹息。
问她心里想什么,问她心里惦记什么。
木兰说没有想什么,也没有惦记什么。
昨夜看见征兵文书,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。
征兵文书有十二卷,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。
父亲没有大儿子,木兰没有兄长。
愿意去买鞍马,从此代替父亲出征。
注释
唧唧(jī jī):织布机的声音。
机杼(zhù):织布机上的梭子。
军帖(tiě):征兵的文书。
可汗(kè hán):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。
市鞍马:购买马匹和鞍具,指准备从军。
创作背景
《木兰辞》产生于北朝时期,当时战乱频繁,朝廷大量征兵。民歌以女性视角叙事,塑造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,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和平的渴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诗以叙事为主,分为出征、征战、归乡三部分,情节完整。
2. 语言:运用反复、排比等手法,如“唧唧复唧唧”“问女何所思”等,增强节奏感。
3. 思想:歌颂了木兰的孝心与勇敢,突破了古代女性角色的束缚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木兰形象的塑造艺术
《木兰辞》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行动刻画,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巾帼英雄形象。诗中“愿为市鞍马”一句,展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心,而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”则突出了她的英勇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使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。
范文二:民歌叙事的独特魅力
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,《木兰辞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叙事手法,传递了深刻的社会主题。诗中“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”等句,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残酷,而木兰归乡后的“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”则体现了她对平凡生活的向往。
关于《木兰辞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
可汗(kè hán)、机杼(zhù)、鞍鞯(ān jiān)
2. 文学常识
《木兰辞》是北朝民歌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并称“乐府双璧”。
3. 知识要点
木兰的形象特点:孝心、勇敢、智慧。
4. 意象意境
“朔气传金柝”渲染了边塞的寒冷与战争的肃杀氛围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市鞍马:__________
(2)朔气:__________
答案:
(1)购买马匹和鞍具
(2)北方的寒气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?
答案:体现了木兰的孝心、勇敢和担当精神,突破了古代女性的传统角色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,突出战争的残酷和木兰的英勇,语言简洁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