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马说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马说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23 11:00:02

马说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杂文,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,讽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马说

韩愈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
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

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译文
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
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,也只能埋没在仆役手中,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
能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或许能吃光一石粮食。

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的标准喂养。

这样的马,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因吃不饱而力气不足,才能无法显现,连普通马都比不上,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?

驾驭它不按正确方法,喂养它不能满足需求,听到它嘶鸣却不懂其意,反而拿着鞭子说:“天下没有好马!”

唉!是真的没有好马吗?是真的不识马啊!

注释

伯乐:春秋时相马专家,此处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。

祗(zhǐ):同“只”,仅仅。

骈(pián)死:并列而死,指与普通马同死。

槽枥(cáo lì):马槽,指养马的环境。

石(dàn):古代容量单位,十斗为一石。

外见(xiàn):显现于外。

策:马鞭,此处作动词用,指驾驭。

创作背景

韩愈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,当时藩镇割据,宦官专权,科举制度弊端丛生,许多寒门士子怀才不遇。作者借千里马喻指人才,抨击统治者不识人才、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全文三段,首段提出“伯乐与千里马”的依存关系,次段以千里马遭遇具体展开,末段点明“不知马”的主旨。

2. 语言:多用短句和反问,如“安求其能千里也”“其真无马邪”,增强批判力度。

3. 思想:揭示人才被埋没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昏聩,表达对公平用人机制的呼唤。

4. 艺术特色:以马喻人,逻辑严密,情感沉痛而愤懑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马说》的深刻性在于将人才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。韩愈以千里马“骈死于槽枥之间”的惨状,影射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的命运。文中三个“不”字连用——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,层层递进地揭露统治者对人才的漠视。结尾的反问句如当头棒喝,直指问题本质:不是无才,而是无识才之眼。

范文二

韩愈善用对比手法强化主题。开篇“伯乐”与“千里马”的依存关系是理想状态,而现实中“奴隶人”与“千里马”的错位则构成尖锐反差。尤其“执策而临之”的细节描写,活画出当权者傲慢无知的嘴脸。这种形象化的批判,比直接议论更具冲击力,体现了杂文“寓庄于谐”的特点。

关于《马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祗(zhǐ)、骈(pián)、槽枥(cáo lì)、石(dàn)、外见(xiàn)。

2. 文学常识:韩愈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倡导古文运动;《马说》属于寓言性杂文。

3. 知识要点:托物寓意的手法、三个“不”字的递进作用、反问句的修辞效果。

4. 意象意境:千里马象征怀才不遇者,伯乐象征明君贤臣,槽枥象征压抑人才的环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祗辱于奴隶人之手:__________

(2)才美不外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只是

(2)同“现”,显露

解析: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作者借“千里马”表达了什么观点?

答案: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、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,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性。

解析:需结合“伯乐”的象征意义作答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以反问和感叹收束全文,情感强烈;两个“真”字强调问题的根源在于“不识马”,点明主旨。

解析:注意句式特点和情感层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