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望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杜甫的《春望》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代表作,以深沉的家国忧思和细腻的景物描写著称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春望
唐·杜甫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译文
国家残破,山河依旧;春日长安草木丛生。
感伤时局,见花开而落泪;离愁难解,闻鸟鸣亦心惊。
战火已延续三个月,一封家信价值万金。
白发越搔越稀疏,几乎无法插住发簪。
注释
国破: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
草木深:暗指人烟稀少,荒凉破败。
花溅泪:拟人手法,花亦因悲而“溅泪”。
恨别:因战乱与家人分离的痛楚。
烽火:古代战争警报,此处指战事。
浑欲(hún yù):简直要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春,杜甫被困叛军占领的长安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诗人目睹都城沦陷、百姓流离,自身亦与家人失联,悲愤中写下此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叙事寄慨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:凝练深沉,“溅泪”“惊心”以物拟人,强化情感。
3. 思想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体现儒家忧患意识。
4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(“国破”与“山河在”)、细节描写(“搔白头”)尤为突出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悲慨中的家国镜像
《春望》以“国破”开篇,奠定全诗沉痛基调。诗人将自然景物(山河、草木)与人事沧桑并置,形成强烈反差。“花溅泪”“鸟惊心”二句,借无情之物写有情之痛,堪称杜诗炼字典范。尾联“白头搔更短”的细节,既写个人衰老,更隐喻时代之殇,以小见大,力透纸背。
范文二:乱世文人的精神写照
杜甫此诗超越了个人哀叹,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意识。“家书抵万金”不仅是生活实录,更揭示了战争对伦理亲情的摧残。全诗情感张力极强:前半部分压抑悲凉,后半部分转为直抒胸臆,最终以“不胜簪”的无力感收束,暗含对和平的深切渴望。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
搔(sāo):抓挠。浑(hún):简直。簪(zān):发饰。
2. 文学常识
杜甫,字子美,号少陵野老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代表作“三吏”“三别”。
3. 知识要点
安史之乱(755-763年):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。
4. 意象意境
“草木深”象征荒芜,“烽火”代指战争,全诗营造出悲凉压抑的意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感时花溅泪:_________
(2)浑欲不胜簪:_________
答案:(1)时局 (2)承受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家书抵万金”的深刻含义。
答案:既表现战乱中通讯艰难,更强调亲情无价,反映百姓对和平的渴望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动作细节描写,生动刻画诗人忧思成疾的形象,语言质朴而感染力极强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春望》与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《春望》写乱世之悲,沉郁顿挫;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写捷报之喜,奔放明快,体现杜甫诗风的多面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