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解析与备考指南
《论语·先进》篇中的经典对话,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的问答,展现儒家治国理念与人生志趣,为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文本。
原文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
[先秦] 孔子及弟子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
子曰:"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居则曰:‘不吾知也!’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"
子路率尔而对曰:"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"
夫子哂之。
"求!尔何如?"
对曰:"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"
"赤!尔何如?"
对曰:"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"
"点!尔何如?"
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"异乎三子者之撰。"
子曰:"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"
曰:"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"
夫子喟然叹曰:"吾与点也!"
译文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陪孔子坐着。
孔子说:"我比你们年长些,不要因此拘束。平日总说‘没人了解我’,如果有人了解你们,你们准备怎么做呢?"
子路急忙回答:"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夹在大国之间,外有军队侵犯,内有饥荒灾害。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勇敢,并懂得道义。"
孔子微微一笑。
问冉求:"你呢?"
答:"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方,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富足。至于礼乐教化,需等贤人君子。"
问公西华:"你呢?"
答:"不敢说能胜任,但愿意学习。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,穿着礼服,愿做个小司仪。"
问曾皙:"你呢?"
曾皙弹瑟声渐稀,铿地一声放下瑟,起身说:"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。"
孔子说:"何妨呢?正是要各言其志。"
曾皙说:"暮春时节,春服已做好,与五六个青年、六七个少年,在沂水沐浴,在舞雩台吹风,唱着歌回家。"
孔子长叹道:"我赞同曾皙啊!"
注释
率尔:轻率匆忙貌。"率"读shuò
哂:微笑中含批评意,读shěn
舞雩:鲁国祈雨台,典出《周礼》,象征礼乐教化
章甫:商周礼帽,借指礼制传承
曾皙所述场景暗含"天人合一"理想,以自然意象表现儒家最高政治境界
创作背景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后返鲁,此次对话发生在杏坛讲学期间。当时季氏专权,弟子们对仕途态度分化,孔子通过问志考察弟子对"仁政"的理解深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层递法:子路言勇→冉求言富→公西华言礼→曾皙言乐,体现儒家治国四层次
2. 对比艺术鲜明:前三子言具体政事,曾皙以意象抒情,形成实虚相生效果
3. "吾与点也"包含孔子晚年思想转变,从积极入世转向注重精神教化
4. 语言保留口语特征,"率尔""铿尔"等拟声词增强现场感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曾皙之志的超越性价值在于将政治理想诗化。暮春、春服、沂水等意象群构成儒家版的"桃花源",这种将礼乐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境界,实际提出了"无为而治"的更高标准。孔子之叹,既是对入世挫折的纾解,更是对"教化无形"理念的确认。
范文二
四子应答体现儒家人才的多元性。子路代表军事强兵派,冉求属经济富民型,公西华是礼制专家,曾皙则是精神导师。孔子对不同志向的包容态度,显示其教育思想中"因材施教"与"和而不同"的辩证统一,为后世儒学发展预留多元空间。
考试重点整理
高频考点:
1. 文言实词:摄(夹处)、因(接着)、俟(等待)、撰(陈述)
2. 特殊句式:"不吾知也"(宾语前置)、"毋吾以也"(省略句)
3. 文化常识:千乘之国(诸侯等级)、舞雩(祭祀制度)、章甫(服饰礼制)
4. 核心思想:孔子"仁政"四要素——勇、富、礼、乐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加点词:
(1)摄乎大国之间:__________
(2)因之以饥馑:__________
答案:
(1)夹处
(2)接着
解析: 需结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背景理解词义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孔子为何"喟然叹曰‘吾与点也’"?
答案: 因曾皙描绘的太平景象契合孔子"天下归仁"的最高理想,这种将礼乐教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境界,超越了具体政事层面。
解析: 需联系孔子晚年思想转变的背景作答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四子言志语言风格的差异
答案: 子路用军事术语,冉求谈经济数据,公西华述礼仪程式,三人都用具体概念;曾皙独用意象群,通过画面抒情,形成虚实对比。
解析: 语言风格差异反映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 "吾与点也"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?
答案示例: 说明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精神丰盈的完人,不能仅注重技能传授。孔子肯定曾皙,提示素质教育应关注生命体验与审美情趣的培养。
解析: 需结合当代教育现状进行阐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