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骚必修二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,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忱与现实的矛盾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考点。
原文
离骚(节选)
屈原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译文
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,我的父亲名叫伯庸。
岁星在寅年的孟春正月,恰是庚寅日我降生。
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气度啊,赐予我美名。
给我取名叫“正则”,表字称作“灵均”。
注释
帝高阳之苗裔兮:高阳,传说中上古帝王颛顼的称号;苗裔,后代。屈原以先祖荣耀开篇,彰显身份高贵。
摄提贞于孟陬兮:摄提,岁星名;孟陬,正月。古人以天文纪年,暗示出生不凡。
正则、灵均:屈原自述名与字,寓意正直守则、德行均衡,体现儒家思想影响。
创作背景
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,楚国由盛转衰。他主张联齐抗秦,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江南。《离骚》作于流放期间,抒发了政治失意与理想不灭的悲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开篇追溯家族历史,奠定庄重基调;后半部分以“香草美人”比喻,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。
2. 语言:大量使用“兮”字句,节奏舒缓,情感深沉;比喻与象征贯穿全诗,如“江离”“辟芷”象征高洁品格。
3. 思想:融合儒家忠君爱国与道家超脱精神,既有对现实的批判,又有对自由的向往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离骚》的象征艺术独具特色。屈原以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描绘自我形象,香草象征德行,服饰比喻修养。这种“香草美人”手法,将抽象品德具象化,形成浪漫主义风格。诗人通过自然意象的堆砌,构建了一个高洁而孤独的精神世界。
范文二
《离骚》的悲剧性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诗中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直抒胸臆,既是对百姓苦难的同情,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悲叹。屈原的“美政”理想破灭后,仍以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表达不屈意志,这种执着成为后世文人精神楷模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苗裔(miáo yì,后代)、孟陬(mèng zōu,正月)、揆(kuí,揣测)、纫(rèn,串联)。
2. 文学常识:《离骚》开创“楚辞”体裁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;“香草美人”是屈原独创的比兴手法。
3. 意象意境:“鸷鸟之不群”象征孤高,“兰芷变而不芳”暗喻小人变质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朕皇考曰伯庸(皇考:______)
答案:对亡父的尊称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答案:以草木凋零比喻年华流逝,抒发对理想未竟、时不我待的焦虑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离骚》与《诗经》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。
答案:《诗经》多用赋比兴,语言质朴;《离骚》善用神话象征,想象瑰丽,个人抒情色彩更浓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哲理。
答案:以道路漫长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,体现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,成为千古名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