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陌上桑翻译和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陌上桑翻译和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5:38:01

陌上桑翻译和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陌上桑》是汉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采桑女秦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,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坚贞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整理考试重点内容。

原文

《陌上桑》

汉乐府

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

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

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

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

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

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

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

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

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

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

译文

太阳从东南方升起,照在我秦家的小楼上。

秦家有位美丽的姑娘,本名叫罗敷。

罗敷喜欢养蚕采桑,在城南采桑叶。

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,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钩。

头上梳着倭堕髻,耳朵上戴着明月珠。

下身穿浅黄色丝绸裙,上身穿着紫色短袄。

过路人看见罗敷,放下担子捋着胡须看她。

少年看见罗敷,脱下帽子整理发巾。

耕田的人忘了犁地,锄地的人忘了锄草。

回来后互相埋怨,只因贪看罗敷。

注释

隅:角落。

倭堕髻:一种发髻样式。

缃绮:浅黄色丝绸。

襦:短袄。

著帩头:整理头巾。

坐:因为。

创作背景

《陌上桑》创作于汉代,是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。汉代社会相对稳定,民间歌谣繁荣发展。作品通过采桑女罗敷的形象,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女性美德的赞美和对权贵的讽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全诗分为三部分,先介绍罗敷的美貌,再描写众人对她的爱慕,最后展现她的智慧。

2. 语言:运用白描手法,语言质朴生动。

3. 思想:赞美劳动女性的智慧与坚贞。

4. 艺术特色:侧面烘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陌上桑》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描写手法。诗人不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,而是通过"行者下担""少年脱帽""耕者忘犁"等侧面描写,生动展现了罗敷的惊人美貌。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,既避免了直白的描述,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展现了汉代劳动女性的智慧形象。罗敷不仅容貌出众,更以机智应对太守的调戏。她既不卑不亢,又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。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塑造,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隅、倭堕髻、缃绮、襦、著帩头、坐

2. 文学常识:汉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

3. 艺术手法:侧面描写、烘托手法

4. 思想内容:赞美劳动女性的智慧与坚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隅:__________

(2)坐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角落

(2)因为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《陌上桑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?

答:表现了劳动女性的智慧与坚贞,讽刺了权贵的荒淫无耻。

三、艺术手法

问:诗中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?

答:通过侧面描写,用行人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问:赏析"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"的艺术效果。

答:用夸张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对路人的吸引力,生动形象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问:《陌上桑》中罗敷的形象对现代女性有何启示?

答:启示现代女性要智慧与美丽并重,既要注重外在形象,更要培养内在修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