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师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全文以恳切言辞劝诫刘禅励精图治,同时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与忠诚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原文
出师表
作者:诸葛亮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
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,不宜偏私,使内外异法也。
译文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。
然而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这是因为追念先帝的厚遇,想报答给陛下。
陛下应当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,不应轻视自己,说话失当,从而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。
皇宫和丞相府本是一体,奖惩功过,不应标准不一。
若有作恶犯法或尽忠行善之人,应交由主管官员评定赏罚,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国之道,不应偏袒私心,使宫内宫外法令不同。
注释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。
疲弊:国力衰弱,民生困苦。
陟罚臧否(zhì fá zāng pǐ):陟指提升,罚指惩罚,臧否指褒贬评价。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,比喻失当。
创作背景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,因担忧后主刘禅昏庸误国,写下此表。当时蜀汉国力薄弱,诸葛亮以“北定中原”为志,表中既有对刘禅的规劝,亦流露对先帝刘备的追思与自身责任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全文分劝谏、治国、北伐三部分,逻辑清晰。
2. 语言风格:恳切质朴,善用对比(如“开张圣听”与“妄自菲薄”)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的治国理念,体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。
4. 艺术特色:以情入理,多次提及“先帝”,强化情感共鸣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诸葛亮的矛盾心境。他一面以臣子身份谨守本分,劝诫刘禅“不宜偏私”;另一面又以托孤重臣的姿态直言“益州疲弊”,甚至以“报先帝”为名行北伐之实。文中十三次提及“先帝”,既是对刘禅的鞭策,亦是对自身使命的强化。这种“忠”与“权”的平衡,正是古代士大夫的典型困境。
范文二
从文学角度看,《出师表》的修辞极具张力。如“危急存亡之秋”以季节喻国运,短促有力;“妄自菲薄”与“引喻失义”形成递进式警示。诸葛亮不用华丽辞藻,而是通过重复(如“不宜”出现五次)和对比(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”)强化说服力,展现出实用主义文风与政治家的务实本色。
考试重点整理
高频字词
1. 崩殂(cú):帝王去世。
2. 陟罚臧否(zhì fá zāng pǐ):升降官职,评价人物。
3. 夙(sù)夜:早晚,形容勤勉。
文学常识
1. 《出师表》与《后出师表》合称“前后出师表”,前者更受推崇。
2. 南宋陆游评:“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。”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中途去世
(2)发扬扩大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诸葛亮提出“亲贤臣,远小人”的目的是什么?
答案:劝诫刘禅任用忠良、远离奸佞,以稳固蜀汉政权,实现北伐大业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”的作用。
答案:开篇点明蜀汉严峻形势,奠定全文忧患基调,唤起刘禅的危机意识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出师表》,谈谈“忠”在当代社会的意义。
答案示例:忠于职守、诚信待人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,但需避免愚忠,应如诸葛亮般在忠诚中保持理性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