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琵琶行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20 11:19:01

琵琶行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琵琶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描写一位琵琶女的遭遇,抒发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。

琵琶行

白居易

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

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

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

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

寻声暗问弹者谁?琵琶声停欲语迟。

移船相近邀相见,添酒回灯重开宴。

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
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

译文

夜晚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,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。

主人下马送客上船,举起酒杯却无音乐助兴。

酒醉中难掩离别愁绪,分别时只见江面倒映着茫茫月色。

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,主人忘了回去,客人也不忍启程。

循着声音轻声询问弹奏者是谁?琵琶声停下,欲言又止。

移船靠近邀请相见,添酒挑灯重新设宴。

多次呼唤才肯出来,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。

调弦试音几声,还未弹奏曲调已先有情意。

注释

浔阳:今江西九江。

瑟瑟: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。

管弦:指音乐。

转轴拨弦:调弦的动作。

创作背景

元和十一年,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在浔阳江边偶遇琵琶女,触发身世之感而作此诗。当时作者正值政治失意时期,借他人遭遇抒发自身感慨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,通过完整的故事表达深刻情感。

2. 语言生动形象,如"犹抱琵琶半遮面"传神地刻画出琵琶女的神态。

3. 善用音乐描写表现情感,如"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"。

4. 通过主客问答形式展开情节,增强真实感和代入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琵琶行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音乐描写的传神。白居易将抽象的琵琶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,"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",通过比喻手法使音乐形象化。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,更暗示了她内心的情感变化。诗中音乐与情感的交融,达到了"声情并茂"的艺术境界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的思想内涵深刻体现在"同是天涯沦落人"的共鸣上。白居易将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相联系,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与艺人共同的悲剧命运。这种超越阶层的共情,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。诗中"座中泣下谁最多?江州司马青衫湿"的结尾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生的普遍感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瑟瑟(sè sè):形容风声

嘈嘈(cáo cáo):形容声音粗重

切切(qiè qiè):形容声音轻细

文学常识:

1. 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。

2. 《琵琶行》属于新乐府诗,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期的代表作。

意象意境:

1. "枫叶荻花秋瑟瑟"营造出萧瑟的秋夜送别氛围。

2. "别时茫茫江浸月"通过江月意象强化离别愁绪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瑟瑟:__________

(2)嘈嘈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

(2)形容声音粗重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同是天涯沦落人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:表达了作者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情感,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"的艺术表现。

答: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传神地刻画出琵琶女的羞涩神态,"千呼万唤"表现其迟疑,"半遮面"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,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琵琶行》与《长恨歌》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?

答:相同点:都善于叙事抒情结合,语言通俗流畅。不同点:《琵琶行》更重现实描写,风格沉郁;《长恨歌》更具浪漫色彩,情节更富戏剧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