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20 09:57:02

赠刘景文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七言绝句,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景色,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与对生命坚韧的赞美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整理考试重点内容。

原文

《赠刘景文》

宋·苏轼

荷尽已无擎雨盖,

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
一年好景君须记,

最是橙黄橘绿时。

译文

荷花凋谢,再也看不到像伞一样撑起的荷叶;

菊花虽残,却仍有枝干傲然挺立于寒霜中。

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要记住,

正是这橙子金黄、橘子青绿的时节。

注释

荷尽:荷花凋谢。擎雨盖:指荷叶,形似遮雨的伞盖。

菊残:菊花凋零。傲霜枝:菊花枝干在霜雪中依然挺立。

橙黄橘绿时:指秋末冬初,橙子成熟金黄、橘子尚带青绿的时节。

艺术表现:前两句以荷、菊对比,突出菊花坚韧;后两句点明主题,赞美生命成熟之美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苏轼时任杭州知州。刘景文是苏轼好友,时任两浙兵马都监,年近六旬仍壮志未酬。苏轼借诗勉励友人,以秋景喻人生晚年的价值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对比,后两句议论抒情,典型绝句起承转合。

2. 语言:用"擎""傲"等动词赋予植物人格化特征,形象鲜明。

3. 思想:突破传统悲秋主题,提出秋冬之交的成熟美,体现积极人生观。

4. 艺术:意象选择精准,色彩对比强烈(橙黄/橘绿),哲理自然融入景物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此诗最妙处在于颠覆传统时序认知。古人多悲秋,苏轼却从衰败中发现生机:荷叶虽尽,菊枝犹傲;百花凋零时,恰是果实成熟季。诗中"橙黄橘绿"的视觉对比,不仅呈现色彩美感,更暗喻人生阅历与智慧的沉淀。尾句"最是"二字力重千钧,将全诗哲理推向高潮,表达对生命完整性的深刻理解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实为苏轼晚年艺术观的缩影。通过植物意象的递进式描写——从"无擎雨盖"的荷到"有傲霜枝"的菊,再到累累硕果,构成完整的生命循环图示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傲霜枝"的拟人化处理,既符合菊花生物特性,又暗指刘景文刚毅品格。苏轼将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手法发挥到极致,使寻常景物承载厚重的人生思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擎(qíng)雨盖、傲霜枝、橙黄橘绿

2. 文学常识:苏轼"以议论为诗"的典型作品,宋诗理趣代表

3. 意象分析:荷/菊对比象征不同人生阶段,果实意象代表成熟价值

4. 哲理理解:逆境中保持坚韧,晚年仍可创造价值的人生观

5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、色彩运用、托物言志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擎雨盖:__________

(2)傲霜枝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像伞一样撑起的荷叶

(2)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菊枝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"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
答案:强调秋末冬初果实成熟的时节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,喻指人生阅历丰富的晚年阶段同样具有独特价值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菊残犹有傲霜枝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"残"与"傲"的对比,突出菊花凋谢后枝干仍坚韧的特性;拟人化的"傲"字赋予菊花人格力量,为后文的人生哲理作铺垫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刘禹锡《秋词》在情感基调上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都突破悲秋传统。异:刘诗"晴空一鹤"充满昂扬斗志,苏诗"橙黄橘绿"更显从容智慧,体现宋诗重理趣的特点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本诗观点看待现代社会的年龄焦虑?

答案示例:诗中揭示的生命阶段性价值启示我们,不同年龄各有其美。年轻人不必焦虑衰老,而应珍视每个阶段独有的收获与智慧,如同秋日果实般沉淀生命的厚度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