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六国论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8 11:38:02

六国论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引导语:北宋苏洵的《六国论》以史为鉴,剖析六国灭亡根源,针砭时弊,逻辑严密,是古代论说文典范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助读者掌握核心考点。

原文

六国论

宋·苏洵

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

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

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

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。

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

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

译文

六国灭亡,并非兵器不锋利,战术不高明,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

贿赂秦国导致国力亏损,这才是灭亡的根本原因。

有人问:六国相继灭亡,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?

回答:不贿赂的国家因贿赂的国家而灭亡。

失去强大外援,便无法独自保全。

所以说:弊病在于贿赂秦国。

注释

非兵不利:兵,兵器;利,锋利。并非武器不精良。

赂秦:赂(lù),贿赂。指向秦国割地求和。

力亏:国力损耗。指割地削弱自身实力。

互丧:相继灭亡。互,交替;丧,亡国。

独完:单独保全。完,完整,指国家存续。

创作背景

苏洵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,当时辽、西夏屡犯边境,朝廷采取纳币求和政策。作者借战国六国赂秦而亡的史实,警示当权者妥协政策的危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开篇立论,中间驳论,结尾重申观点,环环相扣。

2. 语言:善用设问、排比,如"非兵不利,战不善"形成强烈对比。

3. 思想:提出"赂秦而力亏"的独创见解,体现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。

4. 艺术:论证层层递进,史论结合,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六国论》最显著的特点是逻辑严密。开篇直指"弊在赂秦"的核心论点,继而通过"赂秦而力亏"的因果分析,再以"不赂者以赂者丧"的连锁反应强化论证。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述方式,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。作者将六国视为整体,揭示妥协政策的系统性危害,这种宏观视角至今仍有警示意义。

范文二

苏洵的史论充满现实针对性。文中"非兵不利,战不善"的排比,实则是暗讽北宋军备不弱的现状。作者特意选用"赂"而非"和"字,强调行为的屈辱性。结尾"弊在赂秦也"的重复,既是结构上的首尾呼应,更是对当政者的当头棒喝。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,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赂(lù)秦、互丧(sàng)、力亏(kuī)

2. 文学常识:苏洵与苏轼、苏辙合称"三苏";《六国论》选自《嘉祐集》

3. 名句默写:"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"

4. 论证方法:举例论证、对比论证、因果论证的综合运用

5. 中心思想:批判妥协政策,强调自强不息的重要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非兵不利:__________

(2)率赂秦耶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兵器

(2)全都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根本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,导致国力亏损,最终灭亡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不赂者以赂者丧"的深刻含义。

答案:这句话揭示妥协政策的连锁反应,说明国家间命运相连,单独坚持正义也难以独善其身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比较《六国论》与《过秦论》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六国论》从六国内部分析亡国原因,强调自身失误;《过秦论》从秦国角度总结教训,突出暴政必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