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陈情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09:00:03

陈情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陈情表》是西晋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,以真挚情感和严密逻辑陈述不能应召出仕的理由。文章通过祖孙相依为命的现实困境,展现忠孝难以两全的千古矛盾,成为古代公文写作的典范之作。

陈情表·李密

臣密言: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

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;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

祖母刘愍臣孤弱,躬亲抚养。

臣少多疾病,九岁不行,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

译文

臣李密上言:我因命运坎坷,早年遭遇不幸。

出生六个月,父亲去世;四岁时,舅舅强迫母亲改嫁。

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,亲自抚养。

我幼年多病,九岁还不能走路,孤苦无依,直到成人。

注释

险衅(xiǎn xìn):厄运。

闵凶(mǐn xiōng):忧患凶丧之事。

见背:婉指长辈去世。

夺母志:强迫改变守节之志。

创作背景

泰始三年(267年),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。时年四十四岁的李密面临两难抉择:赴任则祖母无人奉养,拒命则违抗皇权。本文以"孝"为盾,以"情"为矛,在政治高压下完成了一次精妙的文字周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采用"起承转合"四段式,先述孤苦身世,次陈朝廷恩遇,再表忠孝矛盾,终求暂缓赴命。

2. 语言特色:骈散结合,既有"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"的工整对仗,又有"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"的散句直抒。

3. 情感逻辑:每段以"臣"字领起,形成情感递进,最终推导出"愿乞终养"的必然结论。

范文一

《陈情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文书转化为情感告白。李密用"逮奉圣朝,沐浴清化"的恭谨,化解了拒命的僭越感;用"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"的具象,强化了尽孝的紧迫性。文中"孝"不仅是伦理依据,更是生存策略,在皇权与亲情的夹缝中开辟出生路。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,使实用公文升华为文学经典。

范文二

细读文本可见李密的修辞匠心。"臣密今年四十有四,祖母今年九十有六"的数字对比,暗含生命倒计时的紧迫;"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"的比喻,将人类情感与自然伦理相通。最精彩的是"臣之进退,实为狼狈"的自喻,既示弱又自保,在谦卑中坚守底线。这种"绵里藏针"的表达艺术,堪称古代士人的生存智慧教科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险衅(xiǎn xìn)、闵凶(mǐn xiōng)、逋慢(bū màn)、盘桓(pán huán)

2. 文学常识:表,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文体,与"奏""疏"并称

3. 典故出处:"死当结草"典出《左传》,"乌鸟私情"化用《诗经·小雅》

4. 艺术特色:情理交融、骈散结合、虚实相生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夙遭闵凶:__________

(2)猥以微贱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早年遭遇不幸

(2)谦辞,降低自己身份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臣无祖母,无以至今日;祖母无臣,无以终余年"的抒情效果

答案:运用顶针修辞强调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,前句感恩养育之恩,后句申明奉养之责,形成严密的因果链条,为"愿乞终养"的请求奠定情感基础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陈情表》与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的写作目的差异

答案:《出师表》旨在陈说北伐方略,展现政治抱负;《陈情表》意在请求暂缓赴任,强调人伦亲情。前者慷慨激昂,后者婉转深切,共同构成古代"表"体文的双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连用四个衰微意象构成排比,将抽象的生命流逝具象化。落日意象与祖母年迈形成隐喻关联,"朝不虑夕"的夸张表述强化尽孝的紧迫感,为后文"报养刘之日短"埋下伏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