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6 13:00:03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《左传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载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智谋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历史事件。文章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智慧与语言艺术,是理解先秦散文风格和纵横家思想的重要文本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及考试重点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掌握这一名篇。

原文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

(选自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)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

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"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"

公从之。

辞曰: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"

公曰:"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"

许之。

夜缒而出。

见秦伯曰:"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邻之厚,君之薄也......"

译文

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,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,并且亲近楚国。

晋军驻扎在函陵,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:"国家危急了,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,敌军一定会撤退。"

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烛之武推辞说:"我壮年时,尚且不如别人;现在老了,更无能为力了。"

郑文公说:"我没能及早重用您,现在危急才来求您,这是我的过错。但如果郑国灭亡,对您也不利啊。"

烛之武答应了。

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缒下去。

见到秦穆公说:"秦、晋两国围攻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,怎敢麻烦您?但跨越晋国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,您知道这是困难的。何必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?邻国实力增强,就是秦国实力的削弱......"

注释

【无礼于晋】指晋文公流亡时郑国未以礼相待。

【贰于楚】指郑国暗中依附楚国。

【函陵】地名,在今河南新郑北。

【氾南】氾水之南。

【缒】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放下去。

【越国以鄙远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。

【陪邻】增加邻国的土地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630年,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,以报复郑国在其流亡时的无礼和背叛。郑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,烛之武临危受命,以利害关系说服秦穆公退兵,瓦解了秦晋联盟。

《左传》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,记载了这一时期列国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军事斗争,展现了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智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文章采用线性叙事,从围郑背景到烛之武说秦,再到秦军撤退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烛之武的说辞逻辑严密,层层递进,先承认郑国必亡,再分析秦国的利害得失。

3. 思想内涵:体现了春秋时期"不战而屈人之兵"的外交智慧,以及"以利动之"的实用主义思想。

4. 人物塑造:通过对话展现烛之武的机智和秦穆公的务实,人物形象鲜明生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论烛之武的外交智慧

烛之武的说辞堪称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。他首先承认郑国必亡的事实,消除秦穆公的戒心;然后从地理角度分析灭郑对秦无益;最后指出晋国的扩张野心才是秦国的真正威胁。这种由近及远、由表及里的说理方式,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。烛之武不卑不亢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,使秦穆公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。

范文二: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

本文生动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间的复杂关系。秦晋虽是盟友,但各自心怀鬼胎;郑国虽是小国,却能利用大国矛盾自保。烛之武的成功在于准确把握了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,揭示了"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"这一国际关系本质。文章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春秋时期弱肉强食的政治生态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缒(zhuì)、贰(èr)、陪(péi)、鄙(bǐ)

2. 文学常识:《左传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,相传为左丘明所作。

3. 知识要点:烛之武说秦的关键是抓住秦晋矛盾,指出灭郑只会增强晋国实力。

4. 意象意境:文中"夜缒而出"的细节描写,烘托了紧张危急的氛围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贰于楚:__________

(2)夜缒而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背叛

(2)用绳子拴着人从城墙上放下去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?

答:烛之武从三个方面说服秦穆公:一是灭郑对秦无实际利益;二是跨越晋国管理郑国很困难;三是灭郑只会增强晋国实力,对秦不利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这句话点明了地理上的现实困难,用反问语气增强说服力,让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的不可行性,体现了烛之武说辞的巧妙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烛之武的外交智慧对现代国际关系有何启示?

答案示例:烛之武的成功说明,在外交谈判中要善于抓住对方的根本利益诉求,用事实和逻辑说服对方,而不是单纯依靠情感或威胁。这种理性务实的外交智慧至今仍有借鉴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