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富贵不能淫》解读与考点精析:从孟子雄辩到考试实战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中的"富贵不能淫"段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,展现了孟子对"大丈夫"人格的界定标准。本文将通过原文翻译、深度解析及考试要点梳理,帮助读者掌握这一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核与应试技巧。
原文
富贵不能淫
孟子
景春曰:"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"
孟子曰:"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子未学礼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。往送之门,戒之曰:'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'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。"
"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——此之谓大丈夫。"
译文
景春说:"公孙衍、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?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,安居无事则天下太平。"
孟子回答:"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?你没学过礼制吗?男子行冠礼时,父亲训导他;女子出嫁时,母亲训导她。送到门口时告诫说:'到了夫家,必须恭敬谨慎,不要违背丈夫!'以顺从为原则的,是妾妇之道。"
"(大丈夫应当)以仁德为广厦,以礼义为正位,以正道为通途。得志时与百姓共行正道,不得志时独自坚守原则。富贵不能乱其心,贫贱不能改其志,威武不能屈其节——这才叫作大丈夫。"
注释
淫(yín):迷惑,使心志放纵
移:改变节操
屈:屈服
广居:喻指仁德
正位:喻指礼义
大道:正确的政治主张
孟子通过对比公孙衍等人的权术与儒家理想人格,提出"三不能"准则,构成递进式论证结构。"妾妇之道"的比喻极具批判性,而"广居""正位"的意象则体现了儒家对精神家园的追求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,纵横家以权谋游说诸侯,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与各家学派论辩。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时,孟子借批评当时著名纵横家,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。这段文字成书约在公元前320年,正值孟子"王道"思想成熟期。
作品解析
1. 论证结构:先破后立,先否定纵横家的人格标准,再提出儒家的大丈夫标准
2. 修辞手法: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,"富贵不能淫"三句形成递进式论证
3. 思想内涵:强调内在道德修养高于外在功业,提出人格独立的三大考验
4. 语言特色:善用比喻(广居、正位)和对比(妾妇之道vs大丈夫),说理生动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对"大丈夫"的界定超越了世俗的功名标准。他认为真正的伟大人格必须经受三重考验:物质诱惑的考验(富贵)、生存困境的考验(贫贱)、强权压迫的考验(威武)。这三组排比句构成严密的思想体系,将儒家"内圣"思想推向极致。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将"居仁""立礼""行道"作为前提条件,说明道德坚守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根基上。
范文二
文中"妾妇之道"的比喻极具批判锋芒。孟子刻意将纵横家的行为比作妇人的顺从,这种类比在当时语境中具有强烈冲击力。通过贬低对手的论证方式,孟子确立了儒家道德理想的高度。这种论辩艺术体现了战国时期"百家争鸣"的思想交锋特点,也展现了孟子"好辩"的性格特征。三组"不能"的排比,至今仍是人格修养的经典表述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
淫(yín):使迷惑 移:改变节操 屈:屈服 广居:仁德的比喻
文学常识
1. 孟子:战国儒家代表人物,主张"性善论""仁政"
2. 《孟子》文体特点:对话体,善用比喻和排比
3. 纵横家:战国时期以游说为业的谋士群体
思想要点
1. 儒家理想人格的三大标准
2. "三不能"的递进关系
3. 内在修养与外在功业的辩证关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富贵不能淫:__________
(2)威武不能屈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使迷惑
(2)屈服
解析:需结合孟子整体思想理解,不能简单按字面解释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富贵不能淫"三句体现了怎样的思想?
答案:提出了人格修养的三大考验标准,强调在任何境遇下都应坚守道德原则,体现了儒家对独立人格的追求。
解析:注意三句之间的递进关系,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生境遇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孟子"大丈夫"标准与孔子"君子"概念的异同
答案:都强调道德修养,但孟子更突出人格的刚健特质,特别强调对抗外在压力的能力;孔子则更注重礼仪修养和内在修为。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,更具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居天下之广居"三句的表达效果
答案:用空间意象比喻道德境界,"广居""正位""大道"形成递进式意象群,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,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感染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"富贵不能淫"的观点分析现代社会现象?
答案示例:可用来批判拜金主义,论证真正的成功人士应具备道德定力;也可用于讨论官员廉洁问题,说明权力和财富考验下坚守原则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