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+考试必考知识点

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09:57:02

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狼子野心》是清代文学家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,通过狼与人的互动揭示深刻哲理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详细注释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《狼子野心》 清·纪昀

有富室偶得二小狼,与家犬杂畜,亦与犬相安。

稍长,亦颇驯,竟忘其为狼。

一日,主人昼寝厅事,闻群犬呜呜作怒声,惊起周视,无一人。

再就枕将寐,犬又如前。乃伪睡以俟,则二狼伺其未觉,将啮其喉,犬阻之不使前也。

乃杀而取其革。

此事从侄虞惇言。

译文

一户富人偶然得到两只小狼,将它们和家犬混养,狼与狗相处融洽。

狼渐渐长大,表面温顺,主人甚至忘记它们是狼。

一天,主人白天在厅堂小睡,听见狗群发出愤怒的低吼,惊醒查看,却未见异常。

他再次躺下,狗又狂吠。主人假装睡着观察,发现两只狼正伺机咬他的喉咙,被狗阻拦。

主人于是杀了狼,剥下它们的皮。

此事由侄儿虞惇讲述。

注释

杂畜(xù):混养。“畜”指饲养。

驯(xún):温顺服从,此处暗含伪装之意。

呜呜作怒声:狗发出警告的低吼,暗示危机潜伏。

啮(niè)其喉:咬喉咙,狼的本性凶残。

取革:剥皮,体现人对背叛者的决绝。

创作背景

纪昀生活于乾隆年间,官至礼部尚书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借志怪故事讽喻世态,本篇以狼喻人,揭露表面温顺者暗藏祸心,反映清代官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按事件发展顺序展开,结局突转,强化警示效果。

2. 语言:简洁冷峻,如“竟忘其为狼”暗含讽刺。

3. 思想:揭示“本性难移”的哲理,警示轻信表面的危险。

4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(狼的伪装与狗的忠诚),细节描写(“伪睡以俟”)增强戏剧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狼子野心》以不足百字构建完整叙事,堪称寓言典范。狼“颇驯”的假象与“啮喉”的真相形成强烈反差,直指人性中的虚伪与险恶。纪昀通过狗的忠诚反衬狼的狡诈,暗示社会中真伪并存的现实。结尾“杀而取其革”的冷静处理,体现对恶的零容忍态度,具有鲜明的道德训诫意义。

范文二

此篇的深刻性在于对“驯化”本质的质疑。主人“忘其为狼”的麻痹,恰是危机的根源。纪昀以生物学现象隐喻社会规律:野性难以根除,信任需保持警惕。文中“伪睡以俟”的细节,展现人类智慧的防御性,与《农夫与蛇》的西方寓言异曲同工,体现跨文化的普世价值。

关于《狼子野心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啮(niè)、畜(xù)、驯(xún)、革(皮革)。

文学常识:纪昀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清代志怪小说地位。

知识要点:寓言特点(借物喻人、短小精悍、哲理鲜明)。

意象分析:狼象征伪装者,犬象征忠诚卫士。

意境:平静下的危机感,结尾的肃杀气氛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杂:__________

(2)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饲养

(2)温顺服从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故事揭示什么道理?

答案:批判表面温顺者暗藏祸心,强调认清本质的重要性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竟忘其为狼”的作用。

答案:体现主人的麻痹大意,为下文危机埋下伏笔,强化教训的深刻性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与《中山狼传》相比,两文对狼的形象刻画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突出狼的忘恩负义;异:本文侧重伪装性,《中山狼传》强调残忍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