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子书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戒子书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全文以简洁犀利的语言阐述了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道理,是古代家训文学的典范之作。
原文
《戒子书》
诸葛亮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
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
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译文
君子的行为操守,以宁静来修养身心,以节俭来培养品德。
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,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。
学习必须静心专一,才干需要通过学习获得,
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。
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,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年华随时光飞逝,意志随岁月消磨,
最终如枯枝败叶般凋零,大多对社会毫无贡献,
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破房子里,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!
注释
澹泊:dàn bó,恬淡寡欲。
淫慢:放纵懈怠。
险躁:轻薄浮躁。
枯落:枯萎凋零,比喻人年老志衰。
穷庐:破旧的房屋。
创作背景
公元234年,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,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。当时蜀汉国力衰弱,诸葛亮深感责任重大,以家书形式告诫儿子修身治学之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总-分-总"结构,首句点明主旨,中间分述具体要求,结尾警示后果。
2. 语言特色:多用对偶句式,如"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",使文句整齐有力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"静"与"俭"的修养功夫,体现儒家"修身齐家"的思想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比喻"枯落"形象生动,对比手法强化说理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戒子书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。全文仅86字,却包含了修身、治学、立志等多方面内容。诸葛亮以"静""俭"二字统领全篇,这两个关键字既是方法也是境界。文中对偶句式的大量运用,如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,不仅使说理更加透彻,更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。结尾处"悲守穷庐"的警示,与开篇的君子之行形成强烈反差,凸显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。
范文二
从教育角度看,《戒子书》体现了古代家训的典型特征。诸葛亮没有采用说教方式,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引导儿子思考。从"学须静"到"才须学",再到"非学无以广才",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多处使用双重否定句式,如"非...无以...",这种表达方式既强调了必要条件,又避免了直接命令的生硬感。全文虽为训诫之辞,却处处体现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澹泊(dàn bó)、淫慢、险躁、枯落、穷庐
2. 文学常识: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家训作品
3. 名句理解: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的深刻含义
4. 艺术特色:对偶句式的运用,比喻修辞的效果
5. 思想内容: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思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澹泊:__________
(2)淫慢:__________
答案:
(1)恬淡寡欲
(2)放纵懈怠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,注意古今异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戒子书》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?
答:阐述了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道理,强调宁静专一、淡泊名利的重要性。
解析:要从修身、治学、立志三个层面作答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"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运用对偶句式,形式整齐;采用双重否定,语气强烈;揭示了"澹泊"与"明志"、"宁静"与"致远"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解析:要从句式、修辞、内容三个角度分析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"的现实意义?
答案示例:警示人们珍惜时光,保持进取心,否则就会虚度年华,一事无成。这对当代青少年仍有重要教育意义。
解析:要结合原文含义和现实生活展开论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