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权劝学原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孙权劝学》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《资治通鉴》中的经典片段,通过孙权劝导吕蒙读书的故事,揭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。本文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名篇。
原文
孙权劝学(选自《资治通鉴》)
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”
蒙辞以军中多务。
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”
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
蒙乃始就学。
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
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
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译文
起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如今身居要职,不可不学习!”
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。
孙权说:“我难道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士吗?只是应当广泛涉猎,了解历史罢了。”
你说事务多,谁比得上我?我常读书,自认为大有裨益。”
吕蒙于是开始学习。
后来鲁肃经过寻阳,与吕蒙谈论,惊讶地说:“你如今的才干谋略,已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!”
吕蒙回答:“士别三日,就应另眼相看,兄长为何这么晚才明白?”
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,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。
注释
当涂掌事:担任要职处理政务。“当涂”指身居权位。
涉猎(shè liè):粗略阅读,广泛学习。
吴下阿蒙:典故,指学识浅陋的吕蒙,后比喻人进步巨大。
刮目相待:擦亮眼睛重新看待,形容对人的进步感到惊讶。
创作背景
三国时期,东吴将领吕蒙出身行伍,缺乏文化修养。孙权为培养人才,以自身为例劝学。吕蒙发奋读书,终成一代名将。故事体现了孙权重视教育、吕蒙知耻后勇的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对话推动情节,从“劝学”到“学成”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:口语化表达,如“卿言多务,孰若孤”,拉近人物距离。
3. 思想:强调学习改变命运,具有普世教育意义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对比(吕蒙前后变化)和侧面描写(鲁肃的反应)突出主题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劝学的智慧与力量
孙权劝学的核心在于“实用性”。他并非要求吕蒙成为学者,而是通过“涉猎”历史提升决策能力。这种务实态度,与当下“终身学习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吕蒙的蜕变证明,学习能重塑人的思维格局,鲁肃的惊叹更是对知识力量的生动注脚。
范文二:从“吴下阿蒙”到“刮目相待”
吕蒙的形象具有典型性。他起初以军务推诿,最终却以才华折服鲁肃。这一转变揭示了“知不足而后学”的成长规律。“士别三日”的自信,不仅是对自我提升的肯定,更暗含对固步自封者的批判。故事至今仍激励人们突破认知局限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
当涂:指掌权。涂,通“途”。
涉猎:广泛阅读但不深入。
刮目相待:拼音guā mù xiāng dài,意为用新眼光看待。
2. 文学常识
选自《资治通鉴》,编年体史书,司马光主编。
成语“吴下阿蒙”“刮目相待”出自本文。
3. 思想主旨
阐述学习对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性,强调知行合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当涂掌事:__________
(2)见往事耳:__________
答案:
(1)掌权
(2)历史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鲁肃“大惊”的原因是什么?
答案:发现吕蒙的才略远超从前,体现学习带来的巨大改变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”的深刻含义。
答案:强调人因学习而快速进步,呼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本文,谈谈你对“终身学习”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学习不应受年龄、身份限制,持续积累才能适应时代变化,吕蒙的蜕变正是这一理念的印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