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学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学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2:57:01

学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学弈》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通过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故事,揭示专心致志与三心二意的不同结果,语言简练而寓意深刻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要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寓言。

《学弈》原文

孟子·告子上(节选)
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

使弈秋诲二人弈:

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

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

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
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

译文

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。

让他教两个人下棋:

其中一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

另一人虽然也在听,却总想着有天鹅要飞来,琢磨着拿弓箭去射它。

虽然两人一起学习,后者的棋艺却不如前者。

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吗?答案是:并非如此。

注释

弈秋:名秋,因善弈被称为“弈秋”,“弈”指围棋。

通国:全国。“通”有“全部”之意。

(huì):教导。

鸿鹄(hú):天鹅,比喻远大却虚幻的目标。

援弓缴(zhuó):拿起弓箭。“缴”指系在箭上的丝绳。

弗若:不如。“弗”表否定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孟子主张“性善论”,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。此篇通过对比两人学棋的态度,批判心不在焉的学习方式,呼应其“专心致志,方能成事”的教育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先铺垫弈秋的权威性,再对比二人表现,最后以反问点明主旨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:用“专心致志”与“一心以为”形成鲜明对比,突出专注的关键作用。

3. 思想:强调学习效果差异不在天赋,而在于是否专注,具有普世教育意义。

4. 艺术特色:以寓言说理,形象生动;“鸿鹄”意象增添文学色彩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学弈》的妙处在于寓深刻于平凡。孟子未直接说教,而是借日常学棋场景,揭示“专注决定成败”的真理。文中“鸿鹄”象征分散注意力的诱惑,与“惟弈秋之为听”形成强烈反差。结尾的反问句发人深省,暗示读者自悟答案,体现了儒家“启发式”教育智慧。

范文二

从叙事角度看,《学弈》堪称微型小说的典范。短短数句,人物形象跃然纸上:弈秋的权威、专注者的沉稳、分心者的浮躁,均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呈现。更可贵的是,孟子将哲学思辨融入故事,用“弗若之矣”的客观结果,打破“智力决定论”,彰显实践理性的光芒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

通国(全国)、诲(教导)、鸿鹄(天鹅)、缴(箭绳)、弗若(不如)。

2. 文学常识

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体裁为寓言;孟子名轲,战国儒家代表人物,主张“仁政”“性善论”。

3. 核心主旨

学习需专心致志,三心二意必然失败;成败关键在态度而非天赋。

4. 意象分析

“鸿鹄”象征干扰因素,与“弈秋”代表的正确引导形成对立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国之善弈者:__________

(2)思援弓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全 (2)系箭的丝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“弗若之矣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一人专注学习,另一人分心,导致结果差异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”的表现作用。

答案:通过心理描写,生动刻画分心者的状态,反面烘托专注的重要性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《学弈》对学习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学习时应排除干扰,专注目标;若总被无关事物吸引,再好的老师也难以提升效果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