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大道之行也》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是儒家经典中描述理想社会的核心篇章。文章通过"大同"与"小康"的对比,展现了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构想的政治理想。以下内容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考试高频考点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。
《礼记·礼运·大道之行也》(节选)
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
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。
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。
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
男有分,女有归。
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
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
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
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
现代译文
当大道施行的时候,天下是公共的。
选拔贤德之人,推举有才能者,讲求诚信,培养和睦。
因此人们不只敬爱自己的父母,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。
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,壮年人能发挥所长,幼童能健康成长。
鳏夫、寡妇、孤儿、独老、残疾者都能得到供养。
男子有职业,女子有归宿。
财物厌恶被浪费丢弃,但不一定要据为己有;
力气厌恶不能出力,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。
所以阴谋诡计不会兴起,盗窃叛乱不会发生,
因此大门不用关闭,这就叫做大同世界。
注释
【大道】指儒家推崇的最高政治理想。"大"读dà,意为根本、崇高。
【天下为公】"公"与"私"相对,体现财产公有、权力共有的社会形态。
【选贤与能】"与"通"举",意为推举。体现儒家尚贤思想。
【讲信修睦】"修"指培养,强调社会诚信体系与和谐关系的建立。
【矜寡孤独】"矜"通"鳏",指老而无妻者;"寡"指老而无夫者;"孤"指幼而无父者;"独"指老而无子者。
【男有分】"分"读fèn,指职业、本分,反映儒家对社会分工的重视。
创作背景
本文成书于战国末期,收录于《礼记》。《礼运》篇假托孔子与子游的对话,实则反映战国儒者对三代之治的追慕。当时诸侯争霸、礼崩乐坏,儒家学者通过构建"大同"理想,批判现实政治,提出以道德教化实现社会改良的路径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总分总模式,先提出"大道之行"的纲领,再分述社会各层面的理想状态,最后以"外户不闭"作形象总结。
2. 语言特色:多用排比句式(如"不独亲其亲""不独子其子"),形成强烈的节奏感;善用对比手法(公私、己人)。
3. 思想内核:集中体现儒家"仁政"思想,强调道德自律("不必为己")与社会责任("皆有所养")的统一。
4. 艺术表现: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铺陈(老幼安居、男女各得其所),使抽象政治理想具象化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大道之行也》构建的乌托邦图景,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的精髓。文中"天下为公"的宣言,打破血缘宗法的局限,将"公"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"的表述,既反对浪费资源,又不主张绝对平均,这种辩证思维在先秦文献中尤为难得。作者通过"外户不闭"的细节描写,将抽象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,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,对后世《桃花源记》等作品产生深远影响。
范文二
本文最动人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"矜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"短短十一字,包含儒家"仁者爱人"的深切情怀。与《孟子》"老吾老以及人之老"相呼应,但更强调制度性保障。在"男有分,女有归"的表述中,既肯定性别分工,又确保各得其所,这种平衡智慧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。文末"谋闭不兴"的设想,揭示道德自律与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——当人人都能"不必为己"时,法律强制自然成为多余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与(举)、分(职业)、矜(鳏)、谋(阴谋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,反映儒家政治理想,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并称"四书"
3. 核心概念:"大同"社会的六大特征:天下为公、选贤举能、讲信修睦、各得其所、物尽其用、人尽其力
4. 意象分析:"外户不闭"象征高度道德自觉形成的太平景象
5. 对比阅读:与《桃花源记》比较,儒家理想社会与道家理想社会的异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讲信修睦:__________
(2)男有分:__________
答案:
(1)培养和睦关系
(2)职业、本分
解析:需结合儒家重视社会教化的思想背景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"体现怎样的经济观念?
答案:主张资源充分利用但不私藏,体现共有共享与适度私有并存的经济伦理。
解析:既反对浪费,又不主张绝对平均主义,反映儒家的中庸思想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使用顶针修辞,强调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;"不独"的双重否定增强语势,突出儒家"泛爱众"的思想。
解析:句式工整对应,体现《礼记》的语言韵律美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大道之行也》与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"老吾老"段落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主张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;不同点:《孟子》侧重个人道德扩展,《礼记》强调制度性社会建设。
解析:反映战国儒家思想从伦理向政治实践的发展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