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陈涉世家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陈涉世家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5:19:02

陈涉世家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陈涉世家》是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名篇,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、吴广的事迹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思想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陈涉世家(节选)

司马迁

陈胜者,阳城人也,字涉。吴广者,阳夏人也,字叔。

陈涉少时,尝与人佣耕,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,曰:“苟富贵,无相忘。”

佣者笑而应曰:“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”

陈涉太息曰:“嗟乎!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

二世元年七月,发闾左適戍渔阳,九百人屯大泽乡。

陈胜、吴广皆次当行,为屯长。

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失期,法皆斩。

陈胜、吴广乃谋曰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”

译文

陈胜是阳城人,字涉。吴广是阳夏人,字叔。

陈胜年轻时,曾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,一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,愤愤不平了很久,说:“如果将来富贵了,不要互相忘记。”

一起干活的人笑着回答:“你只是个雇农,哪来的富贵呢?”

陈胜叹息道:“唉!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!”

秦二世元年七月,征发贫民去渔阳戍边,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。

陈胜、吴广都被编入队伍,担任小队长。

恰逢天下大雨,道路不通,估计已经误了期限。按照秦朝法律,误期都要处斩。

陈胜、吴广商量说:“如今逃跑也是死,起义也是死,同样是死,不如为国事而死?”

注释

怅恨久之:心中愤懑不平。

苟富贵,无相忘:如果富贵了,不要忘记彼此。

燕雀安知鸿鹄之志:比喻平凡人无法理解英雄的抱负。

適戍(zhé shù):被征发戍边。

屯长:小队长。

举大计:发动起义。

创作背景

秦朝末年,赋税沉重,徭役繁苛,百姓苦不堪言。陈胜、吴广因戍边误期,被迫起义,成为反秦斗争的先锋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此事,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,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反抗暴政的同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清晰:先介绍人物背景,再叙述起义原因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生动:对话描写如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,形象鲜明。

3. 思想深刻:揭示了“官逼民反”的历史规律,具有强烈的批判性。

4. 艺术特色: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,如陈胜的远大志向与吴广的果敢决断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陈涉世家》展现了司马迁对底层人物的深刻关注。陈胜虽出身贫贱,却胸怀大志,一句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道出了他的不甘平庸。起义的导火索虽是误期,但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暴政。司马迁通过这一事件,揭示了历史变革的必然性。

范文二

陈胜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反抗运动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文中“苟富贵,无相忘”的誓言,既表现了陈胜的朴素情感,也暗示了起义的局限性。司马迁以冷静的笔触记录这一事件,既肯定其进步性,也隐含着对农民起义局限的反思。

关于《陈涉世家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

1. 阳城(yáng chéng):陈胜的籍贯。

2. 佣耕(yòng gēng):被雇佣耕地。

3. 適戍(zhé shù):被征发戍边。

4. 屯长(tún zhǎng):小队长。

文学常识

1. 《陈涉世家》出自《史记·世家》,是司马迁为农民领袖立传的创举。

2. 陈胜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
知识要点

1. 起义原因:戍边误期、秦法严苛、百姓困苦。

2. 历史意义: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开始。

意象意境

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以比喻手法表现陈胜的远大抱负,生动形象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怅恨久之:__________

(2)举大计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愤懑不平

(2)发动起义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秦朝的暴政与百姓的极端困苦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比喻,生动表现陈胜的远大志向,语言简洁有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“苟富贵,无相忘”的现实意义。

答案示例:提醒人们在成功时不忘本,保持对同伴的感恩之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