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仲永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本文围绕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名篇《伤仲永》展开,系统梳理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并附考试高频考点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警示“天才陨落”的经典之作。
原文
伤仲永 [宋]王安石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
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
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
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
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
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
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
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译文
金溪县人方仲永,世代务农。
仲永五岁时,从未见过笔墨纸砚,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。
父亲感到惊异,向邻居借来给他,他当即写下四句诗,并题上自己的名字。
诗中以赡养父母、团结宗族为主题,全乡秀才传阅欣赏。
从此,指定事物让他作诗,他立刻完成,文采和道理皆有可取之处。
同乡人对此称奇,渐渐以宾客之礼待他父亲,有人花钱求诗。
父亲认为有利可图,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乡人,不让他学习。
我听闻此事已久。明道年间,随父亲回乡,在舅舅家见到仲永,他已十二三岁。
让他作诗,水平与从前名声不符。
七年后,我从扬州回乡,再到舅舅家询问。
回答是:“(他的才华)已完全消失,和普通人一样了。”
注释
世隶耕:世代属于耕田户籍。“隶”指隶属。
收族:团结宗族。“收”有聚合之意,体现儒家伦理观念。
扳(pān):通“攀”,意为拉扯、牵领,暗示父亲急功近利。
泯然众人:才华彻底埋没。“泯”为消失,与开篇“奇”形成强烈对比。
创作背景
王安石创作此文时,正值北宋庆历新政前夕,社会对人才培养问题争议激烈。作者借乡间真实案例,批判当时忽视后天教育的风气。仲永的故事发生在其随父返乡期间,具有强烈纪实色彩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“五岁神童”到“泯然众人”,形成递进式悲剧链条。
2. 语言风格:白描手法为主,如“父利其然也”一句,冷静揭露人性弱点。
3. 思想内核: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,与作者“变法需人才”的政治主张呼应。
4. 艺术对比:开篇“指物作诗立就”与结尾“不能称闻”的落差,强化批判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伤仲永》最震撼处在于其冷静的叙事笔调。王安石未直接评价仲永父子的行为,仅用“日扳仲永环谒”“不使学”等动作描写,便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急功近利对天赋的扼杀。这种“以事说理”的手法,比道德说教更具说服力。结尾“泯然众人”四字,如重锤敲击,揭示了所有天才陨落的共性——教育的缺失。
范文二
文中暗含两重悲剧:一是仲永从“自为其名”到失去自我价值的沦落;二是父亲将儿子视为谋利工具的异化。王安石作为改革家,实则借个案抨击社会机制问题。当科举制度催生“神童经济”,当教育沦为名利工具,仲永的结局便成为必然。这种以小见大的批判力度,正是宋代散文的深刻之处。
关于《伤仲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高频字词:隶(lì)、扳(pān)、泯(mǐn)、谒(yè)。
文学常识:王安石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本文属叙事性议论文,载于《临川先生文集》。
核心考点:对比手法、文言虚词“其”的用法(如“父利其然也”中代指现象)。
意象分析:“书具”象征教育机会,“钱币”隐喻功利主义对才华的腐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世隶耕:__________
(2)日扳仲永:__________
答案:
(1)属于 (2)通“攀”,带领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仲永“泯然众人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答案:父亲贪图短期利益剥夺其受教育权利,反映后天学习比天赋更重要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父利其然也”一句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用“利”字直指人性弱点,暗示悲剧的必然性;副词“也”加强判断语气,体现作者批判态度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《伤仲永》的启示。
答案示例:当代“鸡娃”现象与仲永故事本质相通,提醒教育应尊重成长规律,避免透支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