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炭翁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本文深入解析白居易《卖炭翁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帮助读者掌握诗歌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,并提供考试重点梳理。
卖炭翁
唐·白居易
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
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
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
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
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
牛困人饥日已高,市南门外泥中歇。
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
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
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
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
译文
有位卖炭的老翁,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。
他满脸灰尘烟熏火燎的颜色,两鬓斑白十指乌黑。
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?只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。
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,却担心炭价低贱宁愿天气更寒冷。
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,清晨他赶着炭车轧着冰辙前行。
牛困倦了人也饿了太阳已升高,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。
轻快骑马而来的两人是谁?原来是穿黄衣的太监和穿白衫的差役。
他们手拿公文口称皇帝的命令,掉转车头吆喝着牛往北面拉去。
一车炭,一千多斤,被宫使强行拉走老翁舍不得却无可奈何。
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价钱。
注释
【伐薪】砍柴。伐:砍伐。薪:柴火。
【烟火色】被烟火熏烤的脸色。
【何所营】做什么用。营:谋求。
【敕】皇帝的命令或诏书。
【驱将】赶着走。将:语气助词。
【直】通"值",价值。
【艺术表现】通过外貌、心理、环境描写,塑造了鲜明的卖炭翁形象。"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"运用矛盾手法,突出人物悲惨境遇。
创作背景
本诗作于元和四年(809年),白居易时任左拾遗。当时朝廷实行"宫市"制度,宦官以低价强购百姓货物,甚至公然掠夺。白居易通过此诗揭露这一弊政,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层次:前八句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;后八句记叙宫使掠夺的经过,形成强烈对比。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,语言质朴自然,不加修饰却感人至深。
3. 思想内涵:揭露"宫市"剥削本质,反映劳动人民疾苦,体现诗人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创作主张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外貌、心理、环境描写塑造人物;通过矛盾手法强化主题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卖炭翁》以白描手法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社会图景。诗人通过"满面尘灰烟火色"等外貌描写,生动刻画了卖炭翁的形象。"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"这一矛盾心理,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。诗歌后半段笔锋一转,描写宫使的强取豪夺,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。全诗不加修饰却字字血泪,体现了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。
范文二
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。诗人选取典型事件,通过卖炭翁的遭遇,揭露了"宫市"制度的罪恶。"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"这一细节描写,既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,又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无奈。诗歌语言质朴无华,却因真实而更具感染力,充分体现了白居易"为时为事"的诗歌主张,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。
关于《卖炭翁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
伐薪(fá xīn) 敕(chì) 辗(zhǎn) 直(zhí)
2. 文学常识: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。
3. 知识要点:
诗歌揭露"宫市"弊端,反映民生疾苦;运用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。
4. 意象意境:
"满面尘灰烟火色"塑造了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;"夜来城外一尺雪"营造了寒冷萧瑟的环境氛围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何所营:__________
(2)敕:__________
答案:
(1)做什么用
(2)皇帝的命令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1、问:"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: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剥削制度下的悲惨处境,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极端困苦。
解析:通过矛盾心理描写,深刻揭示社会问题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"的表达效果。
答:通过具体细节描写,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,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,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无奈。用象征性的物品代替实际价值,突出了剥削的残酷性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卖炭翁》与杜甫《石壕吏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:相同点:都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民生疾苦。不同点:《卖炭翁》侧重白描和对比,《石壕吏》采用对话形式叙事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卖炭翁》内容,谈谈你对"文章合为时而著"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白居易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时代问题,《卖炭翁》正是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遭遇,揭露了"宫市"制度的弊端,体现了诗人关注现实、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