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苏武传原文及翻译对照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苏武传原文及翻译对照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2:19:02

苏武传原文及翻译对照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苏武传》是《汉书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述了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,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屈的爱国故事。本文提供原文与译文对照,解析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苏武传(节选)

班固

武字子卿,少以父任,兄弟并为郎。

稍迁至栘中厩监。时汉连伐胡,数通使相窥观。

匈奴留汉使郭吉、路充国等,前后十余辈。

匈奴使来,汉亦留之以相当。

译文

苏武字子卿,年轻时因父亲职位关系,兄弟都做了皇帝侍从。

渐渐升迁到栘园马厩主管。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,双方多次互派使者侦察。

匈奴扣押汉使郭吉、路充国等,前后十余批。

匈奴使者来汉,汉朝也扣留他们作为抵偿。

注释

【以父任】因父亲职位荫庇(汉代"任子制"规定二千石以上官员可荐子弟为郎)。

【栘(yí)中厩】汉宫栘园内的马厩,属太仆管辖。

【相当】互相抵偿。"当"读dàng,意为对等。

创作背景

天汉元年(前100年),匈奴新单于即位,汉武帝派苏武持节出使。时值汉匈战争间歇期,双方互扣使者。班固在《汉书》中完整记录此事,突出苏武"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"的节操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以"节旄尽落"为暗线,通过北海牧羊、李陵劝降等场景层层推进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(卫律的变节与苏武的坚贞)、细节描写(苏武啮雪吞毡)。

3. 思想价值:树立了民族气节的典范,彰显"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"的儒家精神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苏武传》最动人处在于用极简笔墨勾勒精神高度。北海荒原上"廪食不至,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"的生存困境,反衬出"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"的精神坚守。班固特意记载"节旄尽落"的细节——象征权力的牦牛尾脱落殆尽,唯余光秃秃的竹竿,恰说明苏武之节已超越物质符号,内化为生命信仰。

范文二

李陵劝降段落堪称古典文学中的对话经典。李陵以"人生如朝露""陛下春秋高"等现实考量相诱,苏武却答"臣事君,犹子事父也"。这不仅是忠君表态,更揭示了苏武的价值逻辑:他将民族气节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班固通过这场思想交锋,使爱国主题超越政治层面,升华为生命哲学的选择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:

【栘中厩】"栘"读yí,指汉代宫苑

【啮(niè)雪】咬嚼

【羝(dī)乳】公羊产子(匈奴设的归汉条件)

2. 文学常识:

《汉书》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班固历时二十余年完成

"苏武牧羊"与"李陵事件"的关联

3. 意象分析:

"汉节"象征国家尊严与个人操守

"北海"代表隔绝困境与精神试炼场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数通使相窥观:__________

(2)杖汉节牧羊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多次互派

(2)手持(作动词用)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武既至海上,廪食不至"反映了什么?

答案:反映匈奴对苏武的刻意折磨,突出其"穷厄不改其志"的品格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苏武传》与《屈原列传》的忠诚表现差异。

答案:屈原以死明志,体现楚文化刚烈;苏武以生守节,彰显儒家韧性。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士人精神的双重维度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"的现代意义?

答案示例:启示当代人在国际交往中应维护国家尊严,在职场生活中坚守职业操守,体现"信达雅"的处世准则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