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是唐代安史之乱后的一首狂喜之作,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与个人漂泊的终结之喜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及考试重点解析。
原文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杜甫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译文
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,刚听到时泪水沾湿了衣裳。
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已消失,胡乱卷起诗书欢喜得发狂。
白日里放声高歌应当痛饮美酒,趁着青春作伴正好返回故乡。
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,再顺流而下经襄阳直奔洛阳。
注释
剑外:剑门关以南,指蜀地。
蓟北:今河北北部,安史叛军老巢。
漫卷:胡乱卷起,形容狂喜之态。
青春:指春日,亦暗喻人生壮年。
巴峡、巫峡:长江三峡中的两段,代指归途险峻。
创作背景
公元763年,安史之乱结束,唐军收复河南河北。杜甫流寓蜀地八年,闻讯后写下此诗。战乱中他饱经离乱,此诗既是对国家统一的欢呼,亦是对个人归乡的憧憬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诗四联,由“忽传”起笔,至“还乡”收束,情感层层递进。
2. 语言:动词“忽传”“漫卷”“放歌”等生动传神,强化狂喜之情。
3. 思想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统一紧密结合,体现杜甫的爱国情怀。
4. 艺术特色: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,尾联用四个地名串联,展现归心似箭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以“忽传”开篇,瞬间点燃情感。涕泪满衣的细节,真实展现乱世文人的悲喜交集。后三联通过“却看”“漫卷”“放歌”等动作,将喜极而狂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。尾联的“穿”“下”二字,以地理空间的快速转换,强化归乡的迫切,堪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。
范文二
诗中“青春作伴”一语双关,既指春日美景,亦暗含诗人对壮年蹉跎的慨叹。全诗情感如江河奔涌,却始终以家国为底色。与《春望》的沉郁不同,此诗展现了杜甫罕见的豪放,但其内核仍是儒家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精神写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解释
剑外:蜀地代称
漫卷:随意卷起
青春:春日/壮年
2. 文学常识
杜甫“诗史”地位
七律的格律特点
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
3. 意象意境
“巴峡穿巫峡”的时空压缩手法
“涕泪满衣裳”的细节描写作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(1)漫卷:__________
(2)青春:__________
答案:
(1)胡乱卷起
(2)春天/壮年时期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尾联地名连用有何作用?
答案:通过地理名词的快速切换,表现归途的急切与欢欣,增强节奏感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初闻涕泪满衣裳”的情感内涵。
答案:以泪写喜,反常合道,体现八年离乱后的复杂心绪,兼具家国之痛与新生之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