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诫子书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诫子书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2 15:00:03

诫子书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本文解析诸葛亮《诫子书》的原文、译文及核心思想,涵盖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、考试重点及试题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经典家训。

原文

诫子书

〔三国〕诸葛亮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
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

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

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译文

君子的行为准则,以宁静修养身心,以节俭培养品德。

不淡泊名利无法明确志向,不宁静专注无法实现远大目标。

学习必须静心,才干需要学习,

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,不立志无法完成学业。

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,偏激浮躁则不能陶冶性情。

年华随时光流逝,意志随岁月消磨,

最终如枯叶凋零,大多难为社会所用,

只能悲哀地困守陋室,悔恨又怎能来得及!

注释

澹泊(dàn bó):淡泊名利,心境恬淡。

致远:实现远大抱负,出自《论语》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。

淫慢:放纵懈怠。“淫”指过度,“慢”指懒散。

险躁:偏激浮躁。“险”指偏激,“躁”指急躁。

枯落:比喻人如枯木凋零,失去生命力。

接世:为社会所用,贡献才能。

创作背景

诸葛亮晚年北伐前写给幼子诸葛瞻的家书。当时蜀国内忧外患,诸葛亮深感生命有限,故以简练文字浓缩毕生处世智慧,告诫儿子修身立德的重要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分三层——首论修身准则,次述学习与志向的关系,末警示虚度光阴的后果。

2. 语言:多用对偶句(如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),节奏铿锵,逻辑严密。

3. 思想:强调“静”“俭”“学”“志”四字核心,体现儒家修身济世理念。

4. 艺术特色:比喻精当(“枯落”),情感递进,由劝诫转为痛切警示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诫子书》以不足百字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。开篇“静以修身”二句,将“静”与“俭”提升为君子的核心品质,暗合道家守静与儒家克己思想。中段连用四个“非……无以……”句式,形成排山倒海的逻辑力量,揭示学习、志向、才能的辩证关系。结尾“悲守穷庐”的画面极具冲击力,与开篇的君子理想形成强烈反差,凸显家训的警醒意味。

范文二

诸葛亮将哲学思考化为生活智慧。文中“澹泊明志”二句,既是对老庄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化用,又赋予其积极入世的内涵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提出“才须学也”,强调后天努力而非天赋,这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三国时代尤为可贵。末段“年与时驰”的紧迫感,既源于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,更折射出政治家对时间价值的深刻认知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澹(dàn)泊、淫(yín)慢、险躁(zào)、穷庐(lú)。

2. 名句默写:“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”。

3. 文学常识:诸葛亮字孔明,三国蜀汉丞相,代表作《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。

4. 核心思想:修身(静/俭)、治学(志/才)、惜时(警醒)。

5. 艺术手法:对偶、排比、比喻、递进式论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澹泊:__________

(2)淫慢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淡泊名利

(2)放纵懈怠
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,注意“淫”的古义为过度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概括《诫子书》阐述的成才条件。

答案:宁静专注的心境、节俭的品德、明确的目标、持续的学习。

解析:需整合文中“静”“俭”“志”“学”四个关键词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拟人手法表现时间流逝的不可逆,与“枯落”形成因果呼应,增强警示力度。

解析:注意“驰”“去”的动词选用体现时间动态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诫子书》与《颜氏家训》的教化方式。

答案:诸葛亮重哲理浓缩,以短句警示;颜之推重事例铺陈,以长篇训导。前者如箴言,后者似手册。

解析:需联系南北朝与三国不同的文化背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