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湖心亭看雪》刘长卿冬景幽思原文及雅致翻译
《湖心亭看雪》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,以冬日湖心亭观雪为背景,抒发了诗人孤寂清冷的情怀。文章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艺术特色。
原文
《湖心亭看雪》
刘长卿
日暮苍山远,
天寒白屋贫。
柴门闻犬吠,
风雪夜归人。
译文
夕阳西下,苍茫的远山显得更加遥远。
天气寒冷,简陋的茅屋更显贫寒。
柴门外传来犬吠声,
风雪之夜,有人归来。
注释
日暮:太阳落山时分。
苍山:青黑色的山峦。
白屋:简陋的茅屋,贫寒人家的住所。
柴门:用树枝或木条做成的简陋门扉。
犬吠:狗叫的声音。
夜归人:在风雪之夜归家的人。
创作背景
刘长卿生活在唐代中后期,历经安史之乱,社会动荡,个人仕途坎坷。此诗作于他被贬谪期间,借冬日湖心亭观雪之景,抒发内心的孤寂与落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诗四句,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叙事,情景交融。
2. 语言:简洁凝练,用词精准,如“苍山远”“白屋贫”勾勒出冬日萧瑟的图景。
3. 思想:通过冬日风雪夜的场景,表达了诗人孤独、清冷的心境。
4. 艺术特色:以白描手法写景,意境深远,情感含蓄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湖心亭看雪》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风雪夜的画面。前两句“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”勾勒出苍茫远山和贫寒茅屋的景象,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。后两句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转入叙事,以犬吠声和夜归人打破寂静,更显夜的深沉与诗人的孤独。全诗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,展现了刘长卿诗歌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。
范文二
刘长卿的《湖心亭看雪》虽仅四句,却蕴含丰富的情感。诗人通过“日暮”“天寒”“风雪”等意象,营造出冬日萧瑟的氛围,而“白屋贫”“夜归人”则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漂泊的无奈。诗中没有直接抒写情感,而是通过景物和事件的描写,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正是唐代诗歌的典型特征。
关于《湖心亭看雪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苍山(cāng shān)、白屋(bái wū)、柴门(chái mén)、犬吠(quǎn fèi)。
2. 文学常识:刘长卿,唐代诗人,擅长五言诗,风格含蓄深沉。
3. 知识要点:理解诗中“日暮”“天寒”“风雪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。
4. 意象意境:苍山、白屋、风雪等意象共同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。
5. 知识全解:掌握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苍山:__________
(2)白屋:__________
答案:
(1)青黑色的山峦
(2)简陋的茅屋,贫寒人家的住所
解析: 要联系诗句理解词义,不可望文生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(中高考通用)
1、问:“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”描写了怎样的景象?
答:描写了夕阳西下时苍茫的远山和寒冷天气中简陋的茅屋,画面萧瑟清冷。
解析:两句通过“日暮”“天寒”等词语,营造出孤寂的氛围。
三、比较鉴赏(高考常见)
题目: 《湖心亭看雪》与柳宗元《江雪》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?
答案: 《湖心亭看雪》通过风雪夜归人的场景,表达了孤寂清冷的情感;《江雪》则通过“独钓寒江雪”的画面,展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。前者偏重现实生活的孤寂,后者偏重精神世界的超脱。
解析: 两首诗都以雪为背景,但情感基调不同。
四、句子赏析(中高考均可出现)
题目: 赏析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在全诗中的作用。
答案: 以犬吠声和夜归人打破寂静,更显夜的深沉与诗人的孤独,由写景转为叙事,深化主题。
解析: “闻”字承上启下,将视觉与听觉结合,增强画面感。
五、拓展运用(高考作文引用)
题目: 将“日暮苍山远,天寒白屋贫”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答案示例: 人在困境中容易感到孤独与无助,但也要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希望。
解析: 高考作文中引用古诗需结合主题,说明其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