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野望》杜甫秋日怀古原文及精美翻译

《野望》杜甫秋日怀古原文及精美翻译

时间:2025-10-14 15:00:03

《野望》杜甫秋日怀古原文及深度解读

本文解析杜甫晚年代表作《野望》,通过原文对照、逐句注释与多维度鉴赏,揭示诗人面对战乱山河的沉郁心境与史诗笔法。

原文

《野望》

唐·杜甫

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。

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。

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。

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

译文

西山上白雪皑皑护卫着三城要塞,南浦边清江流淌横跨万里长桥。

四海战乱兄弟离散音讯全无,孤身漂泊天涯不禁泪湿衣袍。

只能以衰老之躯承受多病折磨,未曾有微末功绩报效朝廷恩诏。

策马郊外极目远望,世事日渐萧条令人心焦。

注释

【西山句】"三城戍"指松、维、保三州要塞,唐代宗时为防吐蕃所设。雪岭与戍楼相映,暗喻边防紧张。

【南浦句】"万里桥"在成都城南,诸葛亮送费祎处。清江与古桥并置,形成时空纵深。

【海内句】"风尘"喻安史之乱战火,杜甫四弟颖、观、丰、占分散于河南山东。

【惟将句】"迟暮"对应"多病",56岁的杜甫患肺病、风痹,右耳已聋。

【跨马句】"极目"为诗眼,既写实景眺望,又暗含对时局的深刻洞察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秋,杜甫寄居成都浣花溪畔。时值安史之乱第六年,吐蕃屡犯边境,朝廷加重赋税。诗人目睹民生凋敝,自身肺疾加剧,遂将家国忧思凝于笔端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景叙事,后四句抒情议论,符合律诗"起承转合"规范。首联对仗工整,"西山""南浦"形成地理对位。

2. 语言艺术:"供""答"二字沉痛,将个人病躯与朝廷责任强行关联,体现儒家士大夫的使命感。

3. 思想内涵:尾联"人事日萧条"超越个人感伤,直指社会整体性衰败,具有史诗的批判力度。

4. 意象运用:白雪、清江等冷色调意象与涕泪、多病等情感符号交织,构成萧瑟的审美意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时空交织的忧患意识

杜甫在《野望》中构建了多重时空维度:横向的"三城戍"与"万里桥"展现战备与交通的地理空间,纵向的"诸弟隔"与"圣朝"勾连家族离散与朝廷动荡的历史纵深。这种时空编织术使个人遭遇升华为时代缩影,末句"日萧条"的进行时态更强化了危机持续深化的忧思。清人仇兆鳌评此诗"前半望中之景,后半望中之情",正是看到景物与情感的双向渗透。

范文二:沉郁顿挫的修辞张力

诗中三组矛盾修辞值得玩味:"白雪"的纯净与"风尘"的污浊形成感官对冲,"清江"的流动与"涕泪"的凝固构成动静反差,"跨马"的主动与"不堪"的被动揭示心理挣扎。这种矛盾修辞法造就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。尾联"极目"与"萧条"的视觉递减,从宏观眺望到微观失落,恰似电影镜头从广角到特写的情绪聚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七言律诗,押萧韵,对仗工整。杜甫晚期诗风转向"沉郁顿挫",与早期"会当凌绝顶"的豪迈迥异。

2. 重点字词:戍(shù,驻防)、涓埃(juān āi,细流与微尘,喻微小贡献)、风尘(喻战乱)。

3. 意象系统:雪岭-戍楼-清江构成边塞意象群,迟暮-多病-涕泪组成生命衰败意象链。

4. 核心考点:律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;"跨马出郊"的细节描写体现杜诗"诗史"特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供:__________

(2)极目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承受、忍受

(2)用尽目力远望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抒发了年老多病仍心系朝廷的忠君之思,以及未能建功立业的愧疚之情,体现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意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野望》与王维《使至塞上》在边塞描写上的差异。

答案:杜甫侧重战乱引发的民生忧患,景物描写沉郁悲凉;王维展现塞外壮阔景象,充满盛唐气象。前者重批判,后者重审美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不堪人事日萧条"的现实意义?

答案:警示社会系统性衰退的严重后果,提醒执政者关注民生困苦。可用于论述社会治理需防微杜渐的观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