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龟虽寿》曹操人生哲理诗原文及意境翻译
本文解析曹操晚年名作《龟虽寿》,展现其豪迈进取的生命观,提供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及考试重点整理。
原文
龟虽寿
曹操
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
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
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
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。
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
译文
神龟纵然长寿,终有生命尽头。
腾蛇能驾云雾,死后化作尘埃。
老马伏于槽厩,仍怀千里之志。
志士虽至暮年,雄心未曾消减。
寿命长短之数,非全由天注定。
调养身心得法,亦可延年益寿。
注释
神龟虽寿:传说神龟寿命三千岁,典出《庄子·秋水》
腾蛇(téng shé):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蛇类神兽
老骥(jì):衰老的良马,暗喻老年英雄
烈士:古指有抱负的志士,非今殉难义
盈缩:指生命长短,语出《淮南子》
创作背景
建安十二年(207年)曹操五十三岁,北征乌桓胜利归途所作。时值汉末乱世,诗人通过此诗表达"天命可抗"的积极人生观,展现建安文学"慷慨多气"的特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递进式:先破长生迷思,再立进取精神,最后提出养生之道
2. 语言质朴刚健,"老骥伏枥"四句已成千古绝唱
3. 思想内核体现曹操"不信天命"的唯物主义倾向
4. 艺术上善用对比(神兽与凡物)和隐喻(老骥喻己)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龟虽寿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生命张力的表达。曹操将神话生物与凡俗意象并置:神龟腾蛇终归尘土,反衬老马志士的永恒精神。这种对比手法突破汉代乐府常规,在承认生命有限性的同时,高扬主观能动性。"养怡之福"四字尤见深意,既包含道家养生智慧,又赋予儒家进取精神,构成建安风骨的典型范式。
范文二
诗中"烈士暮年"的自我书写值得玩味。曹操时年五十三岁,按汉代标准已属高龄。但"壮心不已"的宣言彻底颠覆了"七十致仕"的传统观念。这种年龄意识的革新,与其"唯才是举"的政治主张内在相通。全诗以生物意象群构建隐喻系统:神兽代表不可抗的自然规律,老骥象征可把握的人为奋斗,最终在"天人相分"的哲学高度完成论证。
关于《龟虽寿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建安文学代表作品,乐府诗体裁,曹操"外定武功,内兴文学"的特殊身份
关键字词:骥(jì)、枥(lì)、怡(yí)、竟(终结义)
意象体系:神龟/腾蛇(天命象征)→老骥/烈士(人力象征)
核心思想:辩证认识生命有限性与精神无限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竟时:__________
(2)伏枥:__________
答案:
(1)终结之时
(2)趴在马槽边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?
答案:否定宿命论,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寿命的影响,体现积极进取的唯物主义思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龟虽寿》与陶渊明《饮酒》其五的生命态度差异
答案:曹操主张积极抗争自然规律,陶诗则追求天人合一的恬淡境界。前者体现政治家魄力,后者展现隐者情怀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"的艺术表现力
答案:以伏枥老马暗喻老年志士,空间上的束缚与精神上的自由形成强烈反差。动词"伏"与"志"的对比,凸显肉体衰老与精神昂扬的矛盾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