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山行的》杜牧秋景小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《山行的》杜牧秋景小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时间:2025-10-19 10:38:01

《山行》杜牧秋景小诗原文及雅致翻译

杜牧的《山行》以简练笔触勾勒深秋山景,展现诗人超脱尘俗的胸怀。本文提供权威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唐诗的意境与哲理。

原文

《山行》

唐·杜牧

远上寒山石径斜,

白云生处有人家。

停车坐爱枫林晚,

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
译文

沿着蜿蜒石阶登上秋意浸染的山峦,

云雾缭绕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。

我停下马车只因沉醉这枫林暮色,

经霜的枫叶比早春鲜花更为绚烂。

注释

【寒山】深秋时节的山体,"寒"字既写气温更写心理感受

【石径斜(xiá)】"斜"古读xiá,指山道盘旋曲折的形态

【坐】此处作"因为"解,揭示停车的主观动机

【红于】比较句式,强调经霜枫叶的生命力超越常态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(会昌四年,844年)。时年42岁的诗人经历牛李党争后主动请调外任,在探访秋山时触景生情。南朝山水诗传统与中唐哲理诗风在此得到完美融合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铺陈空间层次,后两句聚焦特写镜头,形成由远及近的观景逻辑

2. 炼字艺术:"生"字赋予云雾动态美,"红"字突破季节限定形成视觉冲击
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物候对比,揭示逆境中迸发的生命张力

4. 艺术创新:打破"悲秋"传统,开创"秋胜春"的审美新境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牧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三次视角转换:首句仰视山道,次句平望远村,末句俯察落叶。这种多角度的观察方式,实则是诗人精神境界的物化呈现。当俗人见秋霜而瑟缩时,诗人却从凋零中发现了比春光更热烈的生命激情,这种逆向思维正是晚唐士人精神突围的缩影。

范文二

"霜叶红于二月花"堪称中唐诗歌最富哲理的比喻。诗人将植物生理现象升华为人生启示:枫叶经历风霜反而色泽更艳,恰似文人历经政治挫折后思想愈加成熟。这种将自然规律人格化的手法,比刘禹锡"晴空一鹤排云上"的直抒胸臆更为含蓄深刻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杜牧"小李杜"称谓由来、晚唐咏物诗特点

2. 字词注音:斜(xiá)、坐(因)、于(比较连词)

3. 意象体系:寒山(清寂)、白云(隐逸)、霜叶(坚贞)

4. 意境特征:以实写虚,通过具象景物表达抽象人生感悟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坐爱:__________

(2)红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因为喜爱

(2)比...更红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末句"霜叶红于二月花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审美观?

答:突破传统"悲秋"意识,发现秋景的独特美感,表达逆境中仍保持生命热情的积极态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山行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在表现秋景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属山水田园诗,王维侧重空灵禅意,杜牧突出生命对比;王诗用视觉听觉综合描写,杜诗专注色彩强烈对比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白云生处有人家"的构图艺术

答案:以流动的云雾为动态背景,点缀静态屋舍,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层次。"生"字化静为动,暗示超然世外的精神追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