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鱼我所欲也》孟子人生抉择名篇原文及精译(兼散文)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鱼与熊掌的比喻探讨生命与道义的抉择问题。全文语言犀利,逻辑严密,展现了儒家“舍生取义”的价值观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伦理思想。
原文
《鱼我所欲也》
孟子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,何不为也?
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
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译文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兼得,便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生命固然是我所追求的,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,所以不苟且偷生;死亡固然是我所厌恶的,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憎的事,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。
假如人最渴望的只是活着,那么一切求生的手段,哪样不会用上?假如人最憎恶的只是死亡,那么一切避祸的方法,哪样不会去做?
然而有人宁愿放弃生存的机会,有人宁可面对灾祸也不逃避。由此可见,的确存在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,比死亡更可憎的境遇。
这种心性并非贤者独有,人人皆具,只是贤者能始终保有它。
注释
得兼:同时获得。“兼”本义为手持两禾,引申为并存。
苟得:苟且求得。指违背道义的手段。
患有所不辟:辟(bì),通“避”。意为即使面临祸患也不躲避。
勿丧:不丧失。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,但常人易受外物蒙蔽。
艺术表现:通过层递式比喻(鱼熊掌→生义)和假设推理,强化“舍生取义”的必然性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诸侯争霸导致道德沦丧。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,此篇针对当时“重利轻义”的社会风气,强调人应坚守道德底线。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孔子“杀身成仁”之说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先设喻引入,再提出核心命题,最后以逻辑推论证成。层层递进,无懈可击。
2. 语言:善用对比(生/义、欲/恶)与排比(“如使……则凡……”),增强论辩气势。
3. 思想:将道德选择提升至人性本质高度,认为“义”是超越生存本能的精神需求。
4. 艺术特色:比喻通俗而深刻,逻辑严密如几何证明,体现孟子“好辩”的文风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比喻中的生命哲学
孟子以鱼熊掌之喻,将抽象的道德抉择具象化。日常饮食的选择看似微不足道,却暗含价值排序的普遍原则。当他把比喻切换到生死维度时,瞬间赋予其震撼力——生命与道义不再是并列选项,而是必须剖判的终极命题。这种由浅入深的论述方式,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伦理观。
范文二:逻辑链条的力量
文中连续使用反证法:如果人真的只求活命,为何有人宁死不屈?这一追问直接瓦解功利主义根基。孟子将“义”设定为比生命更高级的存在,如同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公理,无需证明却支撑整个体系。这种刚性逻辑,正是儒家道德哲学区别于宗教说教的关键。
关于《鱼我所欲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与读音:得兼(jiān)、苟(gǒu)得、患(huàn)、辟(bì)、勿丧(sàng)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代表儒家“性善论”思想
意象意境:鱼/熊掌象征物质与精神的抉择,生死对比营造肃穆感
知识全解:孟子“四端说”(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)与此文“舍生取义”一脉相承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二者不可得兼:__________
(2)故患有所不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同时获得
(2)通“避”,躲避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孟子提出“舍生取义”的依据是什么?
答案:认为人对道义的追求超越生存本能,这是人性本善的体现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鱼我所欲也》与《论语》“志士仁人”章的思想异同。
答案:同:均主张为道德牺牲生命。异:孔子侧重行为结果,孟子从人性本质论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句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打破道德精英论,强调仁义具有普遍性,为教化民众提供理论依据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文观点看待当代“老人摔倒不敢扶”现象?
答案示例:当社会过度强调风险规避时,孟子思想提醒我们:有些价值值得承担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