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别康桥原文及鉴赏
《再别康桥》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经典诗作,以细腻笔触描绘康桥的柔美风光,抒发对往昔留学时光的眷恋与离别的惆怅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情感内核。
原文
再别康桥
徐志摩
轻轻的我走了,
正如我轻轻的来;
我轻轻的招手,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那河畔的金柳,
是夕阳中的新娘;
波光里的艳影,
在我的心头荡漾。
……(全文略)
译文
我悄然离去,
如同我悄然而来;
我轻挥衣袖,
告别天边的晚霞。
河岸的垂柳镀上金光,
宛如落日里的新娘;
水波中摇曳的倒影,
在我心中泛起涟漪。
……(逐句对应翻译)
注释
金柳:夕阳映照下呈金色的柳树,象征美好记忆。
艳影:倒影的拟人化描写,体现诗人主观情感投射。
荡漾:既写水波晃动,又喻心绪起伏,双关手法。
……(其他词句注解)
创作背景
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游历英国,重访剑桥大学。彼时他经历理想破灭与情感挫折,诗中"沉默是今晚的康桥"暗含对往昔纯真岁月的追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艺术:首尾复沓形成环形结构,"轻轻"的重复强化缠绵情思。
2. 意象选择:云彩、金柳、青荇等意象群构建柔美意境,体现新月派"三美"主张。
3. 情感表达:以看似轻盈的笔调承载深沉离愁,体现"哀而不伤"的抒情传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作通过"作别云彩"的意象将抽象离愁具象化。金柳与新娘的比喻打破物我界限,波光艳影的荡漾既是实景描写,又暗示记忆的鲜活。全诗以视觉意象串联,形成流动的画面感。
范文二
徐志摩刻意淡化具体离别对象,使康桥成为精神故乡的象征。"悄悄"与"沉默"的反复出现,揭示诗人面对文化认同危机时的复杂心境。这种无言之痛正是现代知识分子漂泊感的诗意呈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关键词:金柳(意象)、荡漾(手法)、新月派(流派)
艺术特色:音乐美(押韵)、绘画美(意象)、建筑美(句式)
思想内涵: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怀旧情结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青荇"在诗中的含义
答案:指水中青绿的水草,象征自由生长状态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"的情感
答案:表面洒脱中蕴含无奈,体现诗人对精神家园的珍视与不可复得的惆怅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再别康桥》与《雨巷》的意象运用
答案:徐诗意象明丽温暖,戴诗阴郁冷清;前者重自然景观,后者重人文符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