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天祥的诗《端午即事》原文和鉴赏
《端午即事》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端午时节写下的感怀之作,诗中借端午习俗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坚贞不屈的志向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。
原文
端午即事
文天祥
五月五日午,
赠我一支艾。
故人不可见,
新知万里外。
丹心照夙昔,
鬓发日已改。
我欲从灵均,
三湘隔辽海。
译文
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正午,
有人赠予我一束艾草。
旧日的友人已难相见,
新交的知己远在万里之外。
赤诚之心依然如往日般明亮,
可鬓角的头发已日渐斑白。
我想要追随屈原的脚步,
却隔着遥远的三湘和辽海。
注释
五月五日午:点明时间,端午节正午,传统上为悬挂艾草驱邪的时辰。
艾:艾草,端午节习俗中用于辟邪的植物,象征高洁。
故人:旧友,暗指南宋抗元志士,多数已殉国或离散。
新知:新结识的志同道合者,但相距遥远,呼应作者被囚的孤绝处境。
丹心:赤红的心,典出《汉书·苏武传》,喻忠贞不渝。
灵均:屈原的字,诗人以屈原自况,表达宁死不屈之志。
三湘:湖南洞庭湖一带,屈原流放之地;辽海:辽东海域,代指北方,暗指作者被囚元大都。
创作背景
1279年南宋灭亡后,文天祥被元军押解至燕京囚禁。此诗作于1282年端午,时值其就义前一年。诗中“三湘隔辽海”实指囚徒身份与理想的距离,艾草这一意象既是对屈原的追慕,亦是对自身命运的隐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四句写端午现实场景,后四句转入精神独白,形成由实到虚的转折。
2. 语言艺术:“丹心”与“鬓发”的视觉对比,强化了矢志不渝与岁月流逝的矛盾张力。
3. 思想内核:通过“从灵均”的宣言,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忠烈联结,完成精神殉道的仪式感。
4. 艺术特色:以节日民俗起兴,用“艾草—屈原—丹心”的意象链,构建出厚重的文化隐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“赠我一支艾”的细节值得玩味。艾草在民俗中是驱邪之物,于文天祥却成为精神图腾。当故国沦丧、故人星散,这束艾草既是世俗节日的馈赠,更是对诗人“守节如艾”的无声礼赞。后四句以“丹心”对“鬓发”,用肉体衰老反衬志节不朽,最终指向“从灵均”的终极选择——这不是消极的效死,而是以文化血脉对抗暴力征服的宣言。
范文二
“三湘隔辽海”的空间阻隔具有双重象征。地理上,湖南与辽东的遥远距离;精神上,囚徒身份与自由理想的永恒鸿沟。这种空间书写暗含文天祥对命运的认知:虽身陷囹圄,但通过屈原的精神桥梁,依然与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血脉相连。全诗以平静笔调书写炽热情怀,在端午这个祭祀忠魂的节日里,完成了个人命运与历史传统的庄严对接。
关于《端午即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艾(ài,植物名)、灵均(líng jūn,屈原的字)、丹心(dān xīn,赤诚之心)
文学常识:文天祥“宋末三杰”身份,此诗创作于其就义前一年
意象体系:艾草(高洁)、丹心(忠贞)、三湘(文化归属)
核心考点:节日诗中的家国情怀,意象的象征性运用,末句的空间隐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夙昔:__________
(2)灵均:__________
答案:
(1)往昔,从前
(2)屈原的字
解析:需结合文化典故理解,不可仅作字面解释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简析“我欲从灵均,三湘隔辽海”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答案:表达了诗人效法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,以及现实处境与理想追求的尖锐矛盾,凸显其身处绝境仍坚守气节的精神境界。
解析:注意“欲”与“隔”形成的张力,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文天祥《端午即事》与陆游《示儿》在表现爱国情怀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以临终视角抒写报国之志。异:文诗通过屈原典故隐晦表达,陆诗直抒“王师北定”的期盼;文诗侧重个人气节,陆诗关注国家未来。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