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
《葬花吟》是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的代表诗作,以花喻人,抒发了对生命脆弱与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葬花吟
清·曹雪芹(林黛玉)
花谢花飞飞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
游丝软系飘春榭,落絮轻沾扑绣帘。
闺中女儿惜春暮,愁绪满怀无释处;
手把花锄出绣帘,忍踏落花来复去?
柳丝榆荚自芳菲,不管桃飘与李飞;
桃李明年能再发,明年闺中知有谁?
三月香巢已垒成,梁间燕子太无情!
明年花发虽可啄,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。
译文
凋谢的花瓣漫天飞舞,褪去红艳消散芬芳,有谁怜惜?
蛛丝柔柔地挂在春亭,柳絮轻轻扑向绣帘。
闺中少女惋惜春光将尽,愁思郁结无处排遣;
手执花锄走出帘外,怎忍心踩着落花徘徊?
柳条榆钱兀自茂盛,哪管桃花李花飘零;
桃李明年还能绽放,可闺中少女能否依旧?
三月里燕巢刚刚筑好,梁上燕子何等无情!
来年花儿再开时,只怕人已离去燕巢倾颓。
注释
游丝:蛛丝,暗喻脆弱易断的生命。
芳菲(fāng fēi):花草茂盛芬芳。
香巢:燕子衔香泥筑巢,反衬黛玉无依。
艺术表现:以“飞”“断”“扑”等动词强化凋零感,末句“人去梁空”形成时空双重悲剧。
创作背景
曹雪芹借黛玉之笔作于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。时值暮春,黛玉见落花联想到自身寄人篱下、疾病缠身的境遇。大观园表面的繁华与诗中凄婉形成强烈反差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绘景,中四句抒情,后八句递进式发问,形成“景-情-理”三层。
2. 语言:“忍踏”“太无情”等口语化表达增强代入感。
3. 思想:超越伤春悲秋,揭示封建时代女性无法自主命运的普世困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葬花吟》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现象哲学化。黛玉对“桃李明年能再发”的诘问,实为对生命不可逆性的清醒认知。诗中“梁间燕子太无情”看似嗔怪,实则是以燕巢的稳固反衬人的漂泊,这种“以物观人”的手法,比直接抒情更具穿透力。
范文二
曹雪芹通过葬花仪式完成黛玉的人格塑造。全诗28句中有9处问号,这种“天问体”句式并非寻求答案,而是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。末句“巢也倾”三字如断弦之音,暗示宝黛爱情与封建家族同步崩塌的宿命,体现出作者“万艳同悲”的创作母题。
关于《葬花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,七言歌行体。
关键字词:榭(xiè,亭台)、榆荚(yú jiá,榆钱)。
意象体系:落花(生命短暂)、燕巢(家园幻灭)。
知识全解:该诗体现“谶语文化”,后文黛玉泪尽而逝与之呼应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红消香断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答案:指花瓣褪色、芳香消散,喻指青春美貌的逝去。
解析:需结合黛玉“绛珠仙草”的神话背景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明年闺中知有谁”反映的思想感情。
答案:表达对自身命运的忧惧,暗含对封建礼教剥夺女性生存权的控诉。
解析:此句将自然轮回与人生无常并置,形成强烈反差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葬花吟》与李商隐《落花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李诗侧重个人仕途失意,林诗则上升至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,更具悲剧崇高感。
解析:注意黛玉“葬花”行为蕴含的仪式感和反抗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