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登楼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《登楼》原文和鉴赏

时间:2025-11-24 18:33:37

杜甫《登楼》原文和鉴赏

杜甫的《登楼》是唐代诗歌中的名篇,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全面解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《登楼》

杜甫

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难此登临。

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。

北极朝廷终不改,西山寇盗莫相侵。

可怜后主还祠庙,日暮聊为《梁甫吟》。

译文

高楼旁的花朵盛开,却让漂泊的游子更觉伤心;在这四方多难的时刻,我独自登楼远望。

锦江的春色仿佛从天边涌来,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,仿佛诉说着古今兴衰。

大唐的朝廷如北极星般稳固,西山的贼寇休想侵犯。

可叹那亡国的后主刘禅竟还有祠庙祭祀,黄昏时分,我只能吟诵《梁甫吟》以遣怀。

注释

“花近高楼伤客心”:以乐景写哀情,反衬诗人漂泊之痛。

“锦江春色来天地”:锦江,成都的河流;春色浩荡,暗喻时局动荡。

“玉垒浮云变古今”:玉垒山在成都西北,浮云变幻象征历史变迁。

“北极朝廷终不改”:北极星喻指唐王朝,表达对朝廷稳固的信念。

“《梁甫吟》”:古乐府曲名,诸葛亮隐居时所作,杜甫借此抒发壮志难酬之悲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(764年),安史之乱虽平,但吐蕃入侵、藩镇割据,国家内忧外患。杜甫流寓成都,登楼远眺,感时伤事而成此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融情,后四句议论抒怀,章法严整。

2. 语言:凝练沉郁,“来”“变”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张力。

3. 思想:既忧国难,又坚信社稷永固,矛盾中见赤忱。

4. 艺术:虚实相生,以浮云、后主等意象暗喻历史兴亡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登楼》的时空交织堪称绝妙。锦江春色横亘天地,展现空间的壮阔;玉垒浮云更迭古今,勾连时间的纵深。杜甫以“北极朝廷”自勉,却在尾联跌落现实——后主祠庙的荒诞与《梁甫吟》的孤愤,形成巨大张力。这种由宏大到微末的笔法,正是其“沉郁顿挫”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
范文二

诗中潜伏着双重对话:与自然的对话中,“伤客心”三字将春色转化为愁绪载体;与历史的对话里,借刘禅暗讽当朝昏聩。尤值玩味的是“终不改”与“莫相侵”的铿锵宣告,看似坚定,实则在“日暮”的苍茫中透出无力感。这种复杂情绪,正是杜甫超越时代的精神标高。

关于《登楼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玉垒(山名)、梁甫吟(乐府旧题)、北极(喻指朝廷)
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七言律诗,创作于成都草堂时期

3. 意象分析:浮云象征变乱,后主祠庙暗示统治者昏庸

4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、用典精切、沉郁顿挫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万方多难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
答案:指国家四处遭受战乱灾祸。

解析:需结合安史之乱后吐蕃入侵、民生凋敝的背景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”的深层意蕴。

答案:以壮丽景色反衬忧思,春色无边却逢乱世,浮云变幻暗喻政权更迭。

解析:两句空间与时间意象并置,形成宏大的历史沧桑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甫《登楼》与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杜诗忧国忧民,在悲愤中坚守信念;陈诗侧重个体生命孤独,更具宇宙意识。

解析:两诗同属登高题材,但时代背景与诗人性格导致立意不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可怜后主还祠庙”的讽刺艺术。

答案:借刘禅暗讽唐代宗宠信宦官,用“可怜”反语,揭露统治者昏聩误国。

解析:典故运用含蓄深刻,体现杜甫“诗史”笔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