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园春·雪原文解析
毛泽东《沁园春·雪》以壮丽北国雪景为背景,抒写革命豪情与历史抱负。本文将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典故解析、创作背景等维度,深入解读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。
沁园春·雪
毛泽东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
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
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
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
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
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
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白话译文
北方大地的景象,千里大地被冰层覆盖,万里长空雪花纷飞。
眺望长城内外,只剩白茫茫一片;黄河上下游,立刻失去奔流的气势。
群山如银色长蛇舞动,高原似蜡白色象群奔驰,想要与苍天比试高低。
待到晴朗时分,看红日映照白雪覆盖的大地,格外艳丽动人。
祖国河山这般壮美,引得历代英雄争相倾倒。
可惜秦始皇汉武帝,稍欠文学才华;唐太宗宋太祖,略逊诗赋风韵。
号称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,仅懂得拉弓射雕。
这些人物都已过去,真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,还要看当今时代。
注释解析
【莽莽】mǎng mǎng:形容无边无际的雪原景象。
【蜡象】là xiàng:比喻雪后高原如白蜡雕塑的象群,化静为动手法。
【折腰】zhé yāo:典出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,此处反用其意,指英雄臣服。
【风骚】fēng sāo:代指文学修养,《诗经》国风与《离骚》的合称。
【天骄】tiān jiāo:源自《汉书》"天之骄子",指匈奴首领,此处借指成吉思汗。
创作背景
1936年2月,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途中,于陕西清涧县袁家沟观察雪后河山景象所作。当时中央红军刚完成长征,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,词中"今朝"暗指中国共产党人将开创历史新篇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上阕写景下阕论史,遵循传统词牌双调结构,但突破婉约词风,开创豪放新境。
2. 修辞艺术:综合运用比喻(银蛇蜡象)、夸张(千里万里)、拟人(欲与天公比高)等手法。
3. 思想内核:通过否定封建帝王,确立"今朝风流人物"的历史定位,体现革命者的历史自信。
4. 意象创新:将"雪"的肃杀转化为革命浪漫主义意象,与"红装"形成色彩辩证法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交响的革命宣言
词作构建起宏大的时空坐标系:横向以"长城内外""大河上下"展开地理维度,纵向以秦皇汉武至成吉思汗贯穿历史轴线。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,使雪景描写获得历史纵深感。特别"欲与天公试比高"的拟人化处理,将静态山水转化为具有抗争精神的动态意象,为下阕评价历史人物埋下伏笔。结尾"还看今朝"四字如金石铿鸣,完成从自然审美到革命抒怀的升华。
范文二:帝王评点的历史辩证法
下阕对五位封建帝王的点评堪称"词史":先用"惜"字统摄,又以"略输""稍逊""只识"分层评价,体现唯物史观的批判精神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并非全盘否定历史人物,而是指出其在"文采""风骚"等精神层面的局限,这种以文化标准衡量政治人物的独特视角,暗示了革命者既要改天换地,也要创造新文化的双重使命。末句在否定之否定中,完成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哲学确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莽莽(mǎng)、蜡象(là)、折腰(zhé)、风骚(sāo)、天骄(jiāo)
2. 文学常识:沁园春为双调114字词牌,毛泽东词作开豪放新境
3. 艺术手法:比喻连用(银蛇蜡象)、动静转化(山舞原驰)、今昔对比
4. 意象系统:冰雪意象的象征转化、红白色彩的辩证关系
5. 思想主旨:无产阶级继承并超越历史的全新历史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(1)顿失滔滔:__________
(2)稍逊风骚:__________
答案:
(1)立刻消失
(2)略微欠缺文学才华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答案:比喻手法将雪山比作银蛇、高原比作蜡象;拟人化"舞""驰"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;夸张手法突出雪势之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毛泽东《沁园春·雪》与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的历史观差异
答案:苏轼词怀古伤今,流露人生虚幻感;毛泽东词评古论今,展现改造历史的自信。前者体现文人个体生命意识,后者彰显革命集体历史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"的深刻含义
答案:在否定封建帝王基础上,宣告无产阶级创造新历史的使命。既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,又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豪情,"数""看"两个动词强化判断语气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欲与天公试比高"体现的革命精神?
答案示例:此句将自然人格化,展现挑战权威、改天换地的气魄。可用于论述革命者不畏艰难、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,体现"人定胜天"的哲学思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