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翻译及解析
本文梳理《淮南子》中"共工怒触不周山"的神话传说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上古神话的象征意义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共工触山》
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
怒而触不周之山,
天柱折,地维绝。
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
地不满东南,故水潦尘埃归焉。
译文
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,
愤怒之下撞击不周山,
支撑天的柱子折断,系挂地的绳子断裂。
天空向西北倾斜,所以日月星辰向那边移动;
大地东南方塌陷,因此江河泥沙都流向那里。
注释
共工:上古水神,人面蛇身朱发
不周山:传说中八根天柱之一,位于西北
天柱:古人认为天由八根柱子支撑
地维:系住大地的四根巨绳
水潦(lǎo):积水与急流
创作背景
该神话最早见于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,反映先秦时期对自然现象的原始解释。共工形象可能源自氏族部落冲突的历史记忆,不周山崩塌则隐喻远古地质灾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因果叙事链,从争斗→撞击→天崩→地理异变层层递进
2. 语言特色:四字短句为主,"折""绝""倾""移"等动词强化动态画面
3. 思想内涵:通过神话解释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,体现原始宇宙观
4. 艺术手法:夸张手法表现神力,空间对比(西北/东南)形成对称美学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42字的神话浓缩了先民对世界秩序的想象。共工的愤怒不仅是情绪宣泄,更是对既有权力体系的挑战。"天柱折"的瞬间,实际完成了宇宙结构的重组。文中西北与东南的空间对立,暗合《周易》"天尊地卑"的哲学观念,而"水潦归东南"的描写,恰与我国江河东流的自然现象相印证,展现神话解释自然的独特功能。
范文二
从叙事学角度看,这个神话具有典型的"破坏-重建"模式。共工撞击行为表面是破坏,实则促成新秩序诞生。文中"天倾西北"与美洲玛雅神话"天倾东北"形成有趣对比,反映不同文明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差异。值得注意的是,共工在后世文献中常被妖魔化,但早期文本中其形象更具悲剧英雄色彩,这种演变值得深究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出自西汉《淮南子》,属上古神话体系
关键字词:颛顼(zhuānxū)、水潦(lǎo)、地维
意象解析:不周山象征秩序边界,天柱代表宇宙支撑结构
知识全解:该神话与女娲补天、夸父逐日并称三大上古天体神话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地维绝"的"绝"
答案:断裂
解析:此处用本义,指绳索断开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神话如何解释中国地形特征?
答案:通过共工撞山导致"天倾西北,地陷东南",神话化解释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现象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共工触山与希腊神话阿特拉斯扛天的异同
答案:同:均涉及天体支撑结构 异:中国神话强调动态变革,希腊神话侧重静态承担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该神话理解变革与秩序的关系?
答案示例:说明旧秩序破坏可能孕育新平衡,变革具有双重性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