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谈爱李白原文诗句

谈爱李白原文诗句

时间:2025-11-24 18:54:02

谈爱李白《长干行》原文诗句

引导语:本文解析李白乐府诗《长干行》,通过原文对照、逐句注释及多维鉴赏,揭示诗中商妇思夫的深情与唐代市井生活图景。

原文

《长干行》

李白

妾发初覆额,折花门前剧。
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
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

十四为君妇,羞颜未尝开。

低头向暗壁,千唤不一回。

十五始展眉,愿同尘与灰。

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。

十六君远行,瞿塘滟滪堆。

五月不可触,猿声天上哀。

门前迟行迹,一一生绿苔。

苔深不能扫,落叶秋风早。

八月蝴蝶黄,双飞西园草。

感此伤妾心,坐愁红颜老。

早晚下三巴,预将书报家。

相迎不道远,直至长风沙。

译文

幼时头发刚盖额头,折花在门前嬉戏。

你骑着竹马跑来,绕着井栏投掷青梅。

同住在长干巷里,孩童间毫无猜忌。

十四岁嫁作你妻,羞涩面容未曾舒展。

低头面向昏暗墙角,千呼万唤不回头。

十五岁才展露笑颜,誓言同生共死。

常怀尾生抱柱的诚信,哪料会登上望夫台。

十六岁你离家远行,途经瞿塘险滩。

五月涨水暗礁难辨,猿啼声响彻云霄。

门前你徘徊的足迹,处满青苔。

苔藓深厚无法清扫,秋风早吹落树叶。

八月黄蝶成双飞舞,掠过西园草丛。

见此景象我心伤悲,空愁容颜渐衰老。

何时从蜀地返程,提前捎信到家中。

迎接不嫌路途远,直走到长风沙岸。

注释

【剧】游戏。首句展现童真画面,奠定叙事基调。

【抱柱信】典出《庄子·盗跖》,尾生守约抱柱溺亡,喻坚贞。

【望夫台】民间传说景点,暗示商妇命运转折。

【滟滪堆】瞿塘峡口险滩,五月水涨隐没,商旅常遇险。

【迟行迹】"迟"字既指缓慢足迹,又暗含等待时长。

【蝴蝶黄】秋蝶色衰,与"红颜老"形成双重隐喻。

【长风沙】距长干里七百里,极言迎夫决心。

创作背景

李白25岁游金陵时作。长干里为六朝至唐著名商区,商人常年外出,商妇独守空闺成普遍现象。诗人吸收南朝乐府风格,以市井语言重构商妇心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按年龄分段叙事,从青梅竹马到望夫成愁,时间线索清晰。

2. 语言:融合乐府民歌的质朴与文人诗的凝练,"绕床弄青梅"成千古名句。

3. 思想:突破传统闺怨诗的哀婉,结尾"直至长风沙"展现主动姿态。

4. 艺术:白描中暗藏隐喻,如"绿苔"喻时光,"黄蝶"衬孤独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长干行》的叙事艺术体现在时空的双重构建。诗人以"十四""十五""十六"三个年龄节点,将商妇人生切割成三幕剧:初婚的羞怯、新婚的甜蜜、别后的煎熬。每个阶段配以典型意象——"暗壁"的封闭、"尘灰"的誓言、"绿苔"的荒芜,形成视觉化的情感曲线。尤其"苔深不能扫"句,表面写庭院荒废,实则暗示思念如苔藓般在心底疯长,无法清理。

范文二

李白对商贾题材的改造值得玩味。传统文人多贬斥商人重利轻别离,此诗却着力刻画商贾家庭的质朴情感。"两小无嫌猜"的平等关系,"愿同尘与灰"的生死之约,颠覆了士大夫对市井婚姻的偏见。结尾商妇欲赴七百里外迎夫,其行动力远超同时代闺怨诗中的被动形象,体现盛唐市井女性的生命热度。

关于《长干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滟滪(yànyù)堆、抱柱信、长风沙

2. 文学常识:乐府诗发展脉络,李白对南朝《西洲曲》的继承

3. 知识要点:商妇形象的历史演变,唐代水路商贸路线

4. 意象意境:青梅(纯真)、绿苔(寂寥)、黄蝶(时光流逝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剧:__________

(2)坐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游戏

(2)空自忧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"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?

答案:从坚信丈夫守约的期待,到被迫接受长期分离的现实,体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长干行》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女性形象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展现婚姻中的忠贞;异:刘兰芝被动殉情,长干妇主动迎夫,反映唐代市民意识的觉醒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青梅竹马"在现代语境中的新内涵?

答案示例:原指孩童纯真友谊,现多指恋爱关系的早期状态,词义范围从友情扩展到爱情,体现汉语词汇的演变活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