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翻译

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翻译

时间:2025-11-15 11:38:01

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翻译

本文解析《礼记·檀弓》中两则经典故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先秦礼制思想与叙事艺术。

原文

《礼记·檀弓·曾子易箦》

曾子寝疾,病。乐正子春坐于床下,曾元、曾申坐于足,童子隅坐而执烛。

童子曰:“华而睆,大夫之箦与?”子春曰:“止!”曾子闻之,瞿然曰:“呼!”曰:“华而睆,大夫之箦与?”曾子曰:“然。斯季孙之赐也,我未之能易也。元,起易箦!”

《礼记·檀弓·苛政猛于虎》

孔子过泰山侧,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。夫子式而听之,使子路问之曰:“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忧者。”

而曰:“然。昔者吾舅死于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”夫子曰:“何为不去也?”曰:“无苛政。”夫子曰:“小子识之:苛政猛于虎也!”

译文

《曾子易箦》

曾子病重卧床,乐正子春坐在床下,曾元、曾申坐在脚边,童子持烛坐在角落。

童子问:“这华美光滑的席子,是大夫用的吧?”子春喝止他。曾子惊醒道:“啊!”童子重复问题,曾子答:“是季孙所赐,我未能更换。元,扶我换席!”

《苛政猛于虎》

孔子路过泰山,见一妇人在墓前痛哭,派子路询问。妇人说:“我公公、丈夫、儿子接连死于虎口。”孔子问为何不离开,妇人答:“这里没有苛政。”孔子叹道:“记住,苛政比虎更凶残!”

注释

《曾子易箦》

1. 华而睆(huǎn):席子花纹华丽光滑。

2. 箦(zé):竹席,大夫专用。

3. 瞿然:惊醒貌,体现曾子恪守礼制的警觉。

《苛政猛于虎》

1. 式:通“轼”,车前横木,此处指俯身倾听。

2. 舅:古代称丈夫之父为舅。

3. 苛政:残酷的赋税与统治,凸显儒家仁政思想。

创作背景

《礼记》成书于战国至汉初,记载先秦礼仪制度。檀弓篇多通过故事阐发礼制精神。曾子故事反映士大夫对身份的严谨;孔子故事批判当时诸侯暴政,呼应儒家“仁者爱人”理念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两则均以对话推动情节,短小精悍,结局发人深省。

2. 语言:质朴简练,如“瞿然曰呼”四字刻画曾子神态。

3. 思想:强调礼制规范与民生疾苦,体现儒家伦理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礼制与生命的终极坚守

《曾子易箦》中,曾子临终坚持更换不合身份的席子,将礼制置于生命之上。童子无心之问成为道德试金石,而“起易箦”三字掷地有声,展现士人对礼的虔诚。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,正是儒家“克己复礼”精神的极端化呈现。

范文二:隐喻中的政治批判

《苛政猛于虎》以虎患喻暴政,妇人三丧亲仍不愿离乡,反衬出苛政的恐怖。孔子“式而听之”的细节,暗示其对民情的体察。结尾论断如警钟,揭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——仁政才是治本之策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:睆(huǎn)、箦(zé)、式(通轼)、舅(夫之父)。

2. 典故:曾子易箦成为守礼典范;苛政猛于虎为成语出处。

3. 思想:两则分别体现礼制规范与民本思想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华而睆:__________

(2)式而听之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花纹华丽光滑

(2)俯身倾听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苛政猛于虎”的批判手法。

答案:通过妇人宁遇虎患不避苛政的极端选择,用对比凸显暴政之害,比直白说理更具感染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两则故事的叙事特点。

答案:《曾子易箦》侧重人物对话与细节描写;《苛政猛于虎》以场景对比引出哲理,更具寓言色彩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