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人谈读书(一)(二)》原文及深度解析
本文梳理宋代朱熹《训学斋规》与明代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关于读书的经典论述,提供原文、译文及多维解读,帮助读者理解古人治学精神。
原文
古人谈读书(一) [宋]朱熹
大抵观书先须熟读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;
继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;
然后可以有得尔。
古人谈读书(二) [明]宋濂
余幼时即嗜学,家贫无从致书以观;
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
译文
朱熹认为:读书先要熟读成诵,让书中文句如同自己说出;继而深入思考,使书中思想仿佛自己心得;如此才能真正有所收获。
宋濂自述:年少时酷爱读书,因家贫无法购书,常向藏书者借阅,亲手抄录并按时归还。严冬砚台结冰,手指僵硬仍不松懈。
注释
"大抵观书":朱熹提出的读书总纲。"大抵"体现经验总结性。
"致书"(zhì shū):获取书籍。"致"在文言中表"取得"。
"弗之怠":否定句宾语前置,即"弗怠之",指不放松抄录。
艺术表现:朱熹用递进句式强调读书层次,宋濂通过"砚冰坚"的细节描写凸显苦学精神。
创作背景
朱熹作《训学斋规》时正重建白鹿洞书院,旨在规范学子读书方法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写于洪武十一年,通过对比自身艰苦求学与太学生优越条件,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朱熹采用"熟读-精思-有得"三阶递进;宋濂以时间顺序展开叙事。
2. 语言风格:朱熹论述简洁严密,宋濂描写生动具象。
3. 思想内核:均强调主动思考与实践,反对浅尝辄止。
4. 艺术手法:朱熹善用类比,宋濂长于细节白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朱熹的读书方法论具有鲜明体系性。"若出于吾之口"与"若出于吾之心"的递进关系,揭示了知识内化的本质过程。这种强调主体性的读书观,突破了汉代章句之学的局限,为后世树立了治学典范。其语言虽简,却暗含"知行合一"的理学精髓。
范文二
宋濂的自述充满画面感的细节。"砚冰坚"三字既写实又象征,冰雪的物理硬度与求学的精神硬度形成互文。这种不带修饰的白描手法,比任何抒情议论都更有力地展现了读书人的意志品质。明代吴讷评价此类文字"字字从血诚中流出",正是对其艺术感染力的准确认知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,宋濂被称"开国文臣之首"。
关键字词:致(获取)、假借(借阅)、弗之怠(宾语前置结构)。
思想要点:朱熹主张读书内化,宋濂强调刻苦实践。
意象分析:"砚冰坚"既是环境描写,更是精神象征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致书以观:__________
(2)弗之怠:__________
答案:
(1)获取书籍
(2)不放松抄书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宋濂描写"手指不可屈伸"的用意是什么?
答案:通过身体痛苦的细节描写,反衬求学的坚定意志,增强说服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两段文字体现的读书态度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强调主观能动性;异:朱熹侧重方法论,宋濂突出实践性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朱熹读书法对现代学习有何启示?
答案示例:反对碎片化阅读,提倡深度思考,强调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认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