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

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

时间:2025-11-15 09:38:01

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

本文解析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经典游记《满井游记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展现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与隐逸情怀。

满井游记

明·袁宏道

燕地寒,花朝节后,余寒犹厉。

冻风时作,作则飞沙走砾。

局促一室之内,欲出不得。

每冒风驰行,未百步辄返。

廿二日天稍和,偕数友出东直,至满井。

高柳夹堤,土膏微润,一望空阔,若脱笼之鹄。

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,鳞浪层层,清澈见底。

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。

译文

北京地区寒冷,花朝节过后,残余的寒意仍然凛冽。

冷风时常刮起,一刮风就飞沙走石。

只能困在屋子里,想出去也做不到。

每次顶着风快走,不到百步就得返回。

二十二日天气稍暖,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,来到满井。

高大的柳树夹着堤岸,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,放眼望去空阔无际,如同出笼的天鹅。

此时冰面开始融化,水波初现光亮,鱼鳞般的波纹层层叠叠,清澈得能看见水底。

亮晶晶的样子像新打开的镜子,冷光刚从镜匣里射出。

注释

燕地寒:燕(yān)地,今北京一带。开篇点明北方春寒特征。

花朝节:农历二月十五,传统赏花节日。用节气变化暗示时间推移。

脱笼之鹄:鹄(hú),天鹅。比喻久困后获得自由的畅快,形象生动。

鳞浪:鱼鳞状波纹。以细节描写展现春水初生的动态美。

创作背景

万历二十七年(1599)春,袁宏道任顺天府教授期间所作。明代北京气候较今更寒冷,官场生活压抑,满井作为京郊名胜,成为文人暂避尘嚣的胜地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先抑后扬,前半写困居之苦,后半抒游赏之乐,形成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比喻("脱笼之鹄""镜之新开")和短句,节奏明快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,表达对精神自由的向往。

4. 流派特征:体现公安派"独抒性灵,不拘格套"的文学主张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满井游记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生理感受转化为审美体验。文中"飞沙走砾"的触觉、"冷光乍出"的视觉、"土膏微润"的嗅觉构成通感交响。袁宏道刻意选择"乍""始"等字眼,捕捉冬春交替的瞬间变化,这种对细微时刻的敏感,正是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精髓。结尾处未直接抒情,而用景物自身的鲜活姿态传递生命喜悦,达到"不写之写"的艺术境界。

范文二

文章暗含两条情感线索:表层是踏春之乐,深层是精神突围。用"局促"对应"空阔",用"冻风"对比"波色",空间意象的转换暗示心理变化。值得玩味的是,袁宏道作为吴中人,笔下北地春光仍带着江南视角——"鳞浪层层"的描写显然源自水乡经验。这种南北审美经验的交融,使满井不仅是一处地理景观,更成为文化记忆的投射场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燕(yān)地、鹄(hú)、廿(niàn)二日、土膏(肥沃土壤)

文学常识:公安派代表作家,主张"性灵说",反对拟古

艺术手法:比喻修辞、虚实相生、以景结情

意象系统:笼(束缚)、冰皮(禁锢)、新镜(新生)构成的隐喻链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土膏微润:__________

(2)波色乍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肥沃的土壤

(2)突然明亮

解析: "膏"本指油脂,此处引申为肥沃;"乍"表时间短暂,需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若脱笼之鹄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
答案: 表现挣脱束缚后的自由愉悦,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。

解析: 比喻修辞的深层含义需联系作者生平及明代文人处境分析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晶晶然如镜之新开"的描写特点。

答案: 用新磨铜镜的冷冽光芒比喻春水清辉,既写形态又传神韵,体现作者观察之细致。

解析: 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多重相似性(光泽、温度、质感)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