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妻书原文及翻译:林觉民绝笔中的家国大义
《与妻书》是辛亥林觉民就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,以缠绵悱恻的笔调抒写家国情怀,被誉为"二十世纪最动人的情书"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。
原文
《与妻书》 林觉民
意映卿卿如晤:
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
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
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
吾作此书,泪珠和笔墨齐下,
不能竟书而欲搁笔,
又恐汝不察吾衷,谓吾忍舍汝而死,
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,故遂忍悲为汝言之。
译文
亲爱的意映:
我此刻写下这封信与你永别。
当我提笔时仍是世间活人,
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,我已化作黄泉之魂。
笔墨与泪水一同落下,
几次停笔不能继续,
又怕你不明白我的心意,以为我忍心抛下你赴死,
以为我不知道你不愿我牺牲,所以强忍悲痛向你说明。
注释
"意映":林觉民妻子陈意映,直呼其名显亲昵。
"阴间一鬼":以生死对照强化悲剧感,时间差写法震撼人心。
"泪珠和笔墨齐下":细节描写展现作者内心挣扎,动词"齐"字体现情感迸发。
创作背景
1911年4月24日,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前于香港滨江楼写下此信。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,年仅24岁。其妻陈意映读信后悲痛欲绝,两年后郁郁而终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现在-未来"时空对照法,现实书写与想象阅读场景交织。
2. 语言艺术:白话文言交融,既有"卿卿如晤"的传统书信用语,又有"泪珠和笔墨齐下"的白描笔法。
3. 情感张力:在家国大义与夫妻私情间反复撕扯,形成强烈戏剧冲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与妻书》最动人处在于将者的理性抉择与普通人的情感挣扎完美统一。林觉民既说"吾牺牲百死而不辞",又坦言"吾真真不能忘汝",这种矛盾恰是人性真实的呈现。信中"助天下人爱其所爱"的抱负,超越了传统情书的格局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大爱。
范文二
从文学技巧看,林觉民善用"悬想"手法。想象妻子读信时的"双栖楼"场景,预设"吾灵尚依依旁汝"的死后情境,这种时空穿越的写法增强了感染力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全信七次出现"汝"字称呼,形成强烈的情感指向性,使抽象的理想具象为对具体个体的守护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黄花岗七十二、林觉民同盟会成员身份
2. 关键字词:"如晤"(书信开头敬语)、"竟书"(写完)、"察吾衷"(明白我心)
3. 艺术手法:悬想写法、时空对照、细节描写
4. 核心意象:"双栖楼"象征美满婚姻、"阴间鬼"暗示牺牲决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如晤:__________
(2)竟书:__________
答案:
(1)如同见面(书信开头套语)
(2)写完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吾牺牲百死而不辞"体现的精神。
答案:展现者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,同时暗示牺牲的反复思量。"百死"夸张手法强化决心,"不辞"体现主动选择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与妻书》与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的生死观差异。
答案:林觉民侧重"小我"与"大我"的矛盾,谭嗣同强调"死得其所"的豁达。前者情感细腻缠绵,后者风格豪迈决绝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泪珠和笔墨齐下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具象化描写将无形悲痛可视化,"齐"字形成动态画面,表现作者情感决堤的状态,为后文说理铺垫情感基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