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贵不能:《孟子》名句翻译与思想解析
本文聚焦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"富贵不能"章节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字词解析及思想鉴赏,揭示儒家对人格独立性的坚守。读者将理解孟子如何定义"大丈夫"标准,并掌握文言关键词的准确释义。
原文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
孟子曰:
富贵不能,贫贱不能移,
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
译文
财富和尊贵不能使其惑乱,
贫穷和卑贱不能使其改节,
武力和权势不能使其屈服,
这样的人才可称为大丈夫。
注释
(yín):迷惑,使心智混乱
移:改变志向
屈:使屈服
大丈夫:指具有崇高品格和坚定意志的人
句式特点:三组"不能..."排比,形成递进式道德标准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诸侯争霸,策士们多追逐富贵权势。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,针对公孙衍、张仪等"以顺为正"的纵横家,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坚守道义底线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三组条件句构成金字塔式人格标准,物质考验(富贵贫贱)与精神压迫(威武)层层递进
2. 语言艺术:"""移""屈"三个动词精准刻画不同情境下的操守考验
3. 思想内核:将道德自律置于外在境遇之上,确立儒家"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"的人格理想
4. 历史影响:成为后世士人精神信条,文天祥《正气歌》"时穷节乃见"即由此化出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用三重否定构建起不可撼动的道德长城。""字本义指过度,此处特指物质诱惑对心志的侵蚀;"移"字描绘人在困境中的立场动摇;"屈"字则直面强权压迫下的精神韧性。三组考验由外而内,由物质到精神,最终在"大丈夫"的定位中完成对理想人格的终极定义。这种递进式论证,比孔子"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"更具体系化特征。
范文二
在战国"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"的背景下,孟子将道德高度浓缩为十二字的宣言。值得注意的是"威武不能屈"的特殊分量——当齐宣王问"武王伐纣"是否臣弑君时,孟子直言"闻诛一夫纣矣",这种对抗暴政的勇气正是"不屈"精神的实践。钱穆认为此句奠定了中国士人"道尊于势"的传统,比西方"不自由毋宁死"的宣言早两千年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词:(yín,非yíng)、移(改变)、屈(使动用法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与"鱼我所欲也"同属孟子论气节篇章
3. 思想要点:儒家"三不"原则,与道家"宠辱不惊"、佛家"八风不动"形成对比
4. 意象解析:"大丈夫"作为文化符号,包含独立人格、社会责任双重内涵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:__________
(2)移:__________
答案:
(1)惑乱心智
(2)改变志向
解析:需注意""在古文多指过度而非,"移"侧重精神层面的变动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孟子提出"大丈夫"标准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?
答:批判战国策士为富贵权势放弃原则的行为,确立士人应有的人格底线
解析:需联系孟子批评公孙衍"妾妇之道"的上下文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"富贵不能"与孔子"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"的异同
答案:同:都强调道德高于物质;异:孔子侧重价值判断,孟子构建人格体系
解析:孟子将单一价值判断发展为系统的人格标准
四、句子赏析
问:分析"威武不能屈"的语言表现力
答:"屈"字既含被动受压状态,又含主动抗争意味,一字双关
解析:动词选用体现孟子"知言"的语言功力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"富贵不能"观点看待当代商业?
答案示例: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时需守住法律道德底线,避免被财富异化
解析:可结合孟子"义利之辨"展开论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