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灵枢原文详细版
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是中医学奠基之作,与《素问》合称中医理论双璧。本文选取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核心章节,解析其医学哲学内涵与古代针灸理论体系。
原文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(节选)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子万民,养百姓而收其租税。
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,欲勿使被毒药,无用砭石。
欲以微针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,营其逆顺出入之会。
译文
黄帝向岐伯请教:我抚育万民,征收百姓赋税。
怜悯他们生活困苦又患病,希望不用毒性药物,不施砭石疗法。
想以细针刺法疏通经脉,调和气血,调理血气逆顺运行的枢纽。
注释
【余子万民】"子"作动词,意为视民如子。
【被毒药】"被"通"披",指服用。
【砭石】原始医疗工具,读作biān shí。
【出入之会】指气血运行的关节点。
此段通过君臣问答,体现"仁术"思想,动词"通""调""营"形成治疗三部曲。
创作背景
战国至秦汉时期,医疗实践从巫祝转向系统理论。1973年马王堆出土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证明,《灵枢》针灸理论是在早期经脉学说基础上发展而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问答体,符合先秦典籍"述而不作"传统。
2. 语言特色:单字动词精准,如"通""调""营"构成治疗层次。
3. 思想内核:提出"微针"替代"毒药",反映中医"中和"治疗观。
4. 艺术表现:以"哀其不给"传递医者仁心,奠定中医基础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灵枢》开篇即展现宏大医学视野。黄帝"子万民"的表述,将治国与治医理念贯通,形成独特的"医国-医人"思维模式。文中"微针"的提出,标志着针灸疗法从原始砭石向精细操作演变,这种治疗工具的革新,背后是诊断思维的质变——从表象治疗转向经脉调控。三个动词构成的治疗序列,至今仍是针灸临床的黄金准则。
范文二
文本蕴含深刻的人本精神。"哀其不给"四字,道出医者对民生疾苦的双重关怀:既痛心赋税压力,又忧虑疾病困扰。这种将社会因素纳入疾病考量的思路,比现代"社会医学"概念早两千年。拒绝"毒药"的选择,既反映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知,更体现"以人为贵"的价值观。这种治疗,为后世"大医精诚"理念埋下伏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词语:砭石(biān shí)、微针、出入之会
2. 文学常识:《灵枢》与《素问》合称《黄帝内经》,约成书于战国至汉初
3. 核心理论:"通经脉-调血气-营逆顺"治疗三步骤
4. 思想价值:最早提出"简、便、廉、验"的医疗理念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余子万民:__________
(2)被毒药:__________
答案:
(1)视...为子女
(2)服用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欲以微针通其经脉"反映了怎样的医学思想?
答:体现中医"以调代治"的核心思想,主张通过疏通而非对抗来恢复平衡,为针灸疗法奠定理论基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灵枢》与《伤寒论》治疗理念有何差异?
答:《灵枢》重经络调控,主张预防性调理;《伤寒论》重方证对应,强调针对性治疗。反映中医"治未病"与"治已病"两大体系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"的情感表达。
答:通过"哀"字直抒仁者情怀,将经济困境与疾病痛苦并提,展现早期医学对社会因素的关注,情感深沉而具现实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