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延安贺敬之原文朗读与深度解析
引导语:贺敬之《回延安》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,抒写诗人重返革命圣地时的激荡情怀,展现延安精神与个人情感的交融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现代诗歌经典。
原文
《回延安》
贺敬之
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,
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……
手抓黄土我不放,
紧紧儿贴在心窝上。
……几回回梦里回延安,
双手搂定宝塔山。
千声万声呼唤你,
——母亲延安就在这里!
译文
心跳啊请不要如此剧烈,
风尘啊别遮蔽我的视线……
我抓起黄土紧握不放,
将它紧紧贴在胸前。
多少次梦中重返延安,
双臂环抱宝塔山巅。
千万次深情呼唤你,
——延安母亲就在眼前!
注释
"宝塔山":延安地标,象征革命圣地。诗人用"搂定"动作强化情感依恋。
"信天游":陕北民歌体,两句一节,多用比兴。本诗吸收其叠词(紧紧儿)、口语化特点。
"母亲"意象:将延安人格化,体现哺育之恩与精神归宿的双重意义。
创作背景
1956年贺敬之随"全国文联赴延安访问团"重返阔别十年的延安。诗人1938年奔赴延安,1945年离开,此处承载其青年时期的革命记忆与理想淬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分五章递进,从初回延安的激动,到追忆成长、会见亲人,最终升华至革命传承,形成情感螺旋。
2. 语言创新:融合信天游民歌句式与现代诗歌技法,"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"等拟人手法活化革命记忆。
3. 思想内核:突破个人抒情框架,将"小我"的还乡情结升华为对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礼赞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回延安》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双重性。表层是游子归乡的急切——"手抓黄土""搂定宝塔山"等肢体语言近乎痴狂;深层却是对精神原乡的朝圣,黄土高原的沟壑被转化为革命记忆的年轮。当诗人呼喊"母亲延安"时,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的意象叠合。
范文二
民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构成该诗重要艺术突破。信天游固有的男女情爱主题被置换为革命者与圣地的精神恋爱,"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"的比兴,既保留民间趣味又赋予政治隐喻。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,正是50年代新民歌运动的重要实践成果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信天游特点(两句一韵、多用叠词)、延安文艺座谈会(1942)
2. 关键意象:宝塔山(革命象征)、黄土(精神根系)、母亲(情感投射)
3. 艺术手法:比兴("树梢树枝树根根")、通感("歌声溅起浪花"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几回回梦里回延安"中叠词作用
答案:强化梦境的频繁与思念之深,体现信天游语言特色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母亲延安"的修辞效果
答案:将革命圣地人格化,既表现养育之恩,又暗含文化寻根意识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回延安》与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的抒情方式
答案:贺诗通过具体场景展开叙事性抒情,艾诗借助意象群进行象征抒情,二者均实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共振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诗中"小米饭养活我长大"的现实意义
答案示例:强调物质匮乏年代的精神富足,对当下消费主义具有反思价值,体现革命传统的当代转化可能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