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

诸葛亮诫子书原文

时间:2025-11-19 10:00:03

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解析

引导语:本文呈现诸葛亮《诫子书》全文,附白话译文、注释及创作背景分析,解读其修身治学的核心思想,并梳理考试常见考点。
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
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
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

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译文

君子的行为准则:以宁静修养身心,以节俭培养品德。

不淡泊名利无法明确志向,不宁静专注难以实现远大目标。

学习必须静心专注,才能需要勤学积累。

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难以学有所成。

放纵懈怠则不能精进学问,偏激浮躁则不能陶冶性情。

年华随时光飞逝,意志逐日消磨,终如枯叶凋零,大多难有作为。

到老徒然困守陋室,悔恨又怎么来得及!

注释

【澹泊】dàn bó 恬淡寡欲,不慕荣利。

【淫慢】过度懈怠。"淫"指过量,"慢"即怠惰。

【险躁】偏激浮躁。"险"意为偏激,"躁"指急躁。

【枯落】比喻人如草木枯萎凋零,指碌碌无为终老。

【穷庐】破旧房屋,典出《后汉书》"衡门穷巷"。

创作背景

建兴十二年(234年)诸葛亮北伐前作此家训。时蜀汉国力衰微,其子诸葛瞻年仅八岁。文中凝聚其毕生治学为政心得,体现儒家"内圣外王"思想与道家守静哲学的结合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首提君子准则,中论静学关系,尾警示虚度之悔。

2. 修辞艺术:通篇对仗工整,"非...无以..."双重否定句式强化说理力度。

3. 思想内核:将道家"清静无为"转化为积极进取的修身方法论,开创"静中求进"的实践哲学。

4. 情感表达:末段"悲守穷庐"的意象选择,展现父亲对子嗣"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"的复杂心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诫子书》最显著的特点是哲学思辨与情感张力的统一。诸葛亮将"静"这一抽象概念具象为"修身-养德-明志-致远"的实践链条,形成独特的认知辩证法。文中"枯落"意象的使用尤为精妙,既符合父亲训诫子女的口吻,又暗合汉末"人生如寄"的普遍生命观,使训诫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。

范文二

这篇家训体现了诸葛亮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。传统"学而优则仕"的主张被重构为"静-学-才-志"的四维体系,其中"非澹泊无以明志"的命题,突破汉代经学强调外在礼仪的局限,转向对主体精神世界的探索。这种内省式的教育观,与同时期嵇康《家诫》形成鲜明对比,展现蜀地儒学特有的实践品格。

关于《诫子书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澹(dàn)泊、淫(yín)慢、险(xiǎn)躁、穷庐(lú)

2. 文学常识:三国时期家训文学代表作,体现"儒道互补"思想

3. 核心意象:"枯落"象征生命虚度,"穷庐"暗示困顿结局

4. 哲学命题:"静以修身"与"澹泊明志"的辩证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澹泊:__________

(2)淫慢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恬淡寡欲

(2)过度懈怠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非宁静无以致远"体现了什么教育思想?

答案:强调内在心性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基础,主张通过精神专注实现长远目标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使用拟人手法将时间与意志动态化,"驰""去"二字形成速度对照,突出虚度光阴的紧迫感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诫子书》与《颜氏家训》的训诫方式差异。

答案:诸葛亮侧重哲学思辨,以逻辑推论见长;颜之推善用历史典故,以经验教训示人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