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
引导语: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,以虚构的“五柳先生”为名,展现其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。文章语言质朴,思想深刻,是研究陶渊明人格与文学的重要文本。
原文
《五柳先生传》
陶渊明
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
亦不详其姓字。
宅边有五柳树,
因以为号焉。
闲静少言,
不慕荣利。
好读书,
不求甚解;
每有会意,
便欣然忘食。
性嗜酒,
家贫不能常得。
亲旧知其如此,
或置酒而招之。
造饮辄尽,
期在必醉;
既醉而退,
曾不吝情去留。
环堵萧然,
不蔽风日;
短褐穿结,
箪瓢屡空,
晏如也。
常著文章自娱,
颇示己志。
忘怀得失,
以此自终。
译文
这位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,
也不清楚他的姓名。
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,
于是就用“五柳”作为称号。
他性情闲静,很少说话,
不羡慕荣华富贵。
喜欢读书,
但不过分追求深奥的解释;
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悟,
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。
他生性爱喝酒,
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。
亲戚朋友知道这种情况,
有时备酒招待他。
他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完,
希望一定喝醉;
喝醉后就回家,
从不留恋。
家里四壁空空,
挡不住风吹日晒;
粗布短衣破烂不堪,
饭瓢常常空着,
但他安然自得。
常写文章自娱,
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。
忘记得失,
就这样度过一生。
注释
何许人:何处人。
不详:不清楚。
因以为号焉:于是就用“五柳”作为称号。
不求甚解:不刻意追求深奥的解释。
会意:领悟。
造饮辄尽:去喝酒总要把酒喝完。
期在必醉:希望一定喝醉。
曾不吝情去留:从不留恋。
环堵萧然:家里四壁空空。
短褐穿结:粗布短衣破烂不堪。
箪瓢屡空:饭瓢常常空着。
晏如:安然自得。
创作背景
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,政治黑暗,社会动荡。他因不满官场腐败,辞官归隐,躬耕田园。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他归隐后的作品,借“五柳先生”之名,表达自己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文章以“五柳先生”为线索,从姓名、性格、爱好、生活等方面展开,层次清晰。
2. 语言:语言质朴自然,不加雕饰,体现了陶渊明“清水出芙蓉”的语言风格。
3. 思想: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。
4. 艺术特色:运用白描手法,寥寥数笔,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隐士形象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五柳先生传》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。文章以“五柳先生”自况,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、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。陶渊明不慕荣利,好读书不求甚解,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,但他却能“晏如也”,安然自得。这种超脱的生活态度,体现了陶渊明对世俗名利的鄙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
范文二
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语言质朴自然,不加雕饰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。文章通过“五柳先生”的形象,表达了作者对自由、闲适生活的向往。陶渊明辞官归隐,躬耕田园,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实践。《五柳先生传》不仅是一篇自传体散文,更是一篇表达人生理想的哲理文章。
关于《五柳先生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何许人、不详、因以为号焉、不求甚解、会意、造饮辄尽、期在必醉、曾不吝情去留、环堵萧然、短褐穿结、箪瓢屡空、晏如。
2. 文学常识:陶渊明,东晋著名诗人,田园诗派创始人,代表作有《桃花源记》《归去来兮辞》等。
3. 知识要点:《五柳先生传》是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,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隐逸思想。
4. 意象意境:五柳树象征隐逸生活,环堵萧然、短褐穿结、箪瓢屡空等意象表现清贫生活,晏如表现超脱心态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不求甚解:__________
(2)晏如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刻意追求深奥的解释
(2)安然自得
解析: 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1、问:《五柳先生传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?
答: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、安贫乐道、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态度。
解析:通过“五柳先生”的形象,展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 赏析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 表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乐趣,他不追求功名利禄,而是以读书为乐,体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解析: 这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,为下文写其生活态度作铺垫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