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注释

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注释

时间:2025-11-19 10:38:02

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注释

《木兰诗》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,讲述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,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勇敢与智慧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逐句翻译、详细注释及创作背景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叙事诗的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木兰诗》

佚名
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

不闻机杼声,唯闻女叹息。
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
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

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

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。

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

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
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

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。
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

译文

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,木兰对着门在织布。

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,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。

问木兰在想什么,问木兰在思念什么。

木兰回答说没有想什么,也没有思念什么。

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,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。

征兵的名册很多卷,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。

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,木兰没有兄长。

愿意为此去买鞍马,从此代替父亲出征。

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,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。

到南边的集市买来辔头,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。

早晨辞别父母出发,傍晚宿营在黄河边。

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,只听见黄河水奔流的声音。

早晨离开黄河继续前进,傍晚到达黑山头。

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,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嘶鸣。

注释

唧唧:拟声词,织布机声。

机杼(zhù):织布机上的梭子。

军帖:征兵的文书。

可汗(kè hán):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。

市:购买。

鞍鞯(ān jiān):马鞍和鞍垫。

辔(pèi)头: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。

溅溅:水流声。

啾啾:马鸣声。

创作背景

《木兰诗》产生于北魏时期,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骚扰,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。这首民歌反映了北方人民尚武的风气和保家卫国的精神。作品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,塑造了一位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五言句式,叙事完整,情节连贯,详略得当。

2. 语言特色:运用排比、对偶、复沓等修辞手法,富有音乐美。

3. 人物塑造:通过典型事件展现木兰孝顺、勇敢、机智的品质。

4. 思想内涵:歌颂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,突破了"男尊女卑"的传统观念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木兰诗》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。开篇"唧唧复唧唧"的织布声,勾勒出普通农家女子的日常生活。当战争打破平静,"愿为市鞍马"的决绝,展现了木兰超越性别限制的勇气。诗中反复出现的"不闻爷娘唤女声",以声音的缺席强化了离家的惆怅,而"黄河流水鸣溅溅""胡骑鸣啾啾"则渲染了战场的肃杀氛围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,使诗歌既真实可感又意蕴深远。

范文二

这首叙事诗最动人处在于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女性形象。木兰既有"当户织"的柔美,又有"替爷征"的刚强;既有辞别父母时的眷恋,又有战场上的英勇。诗歌通过"东市买骏马"四句排比,展现其准备从军的细致;用"万里赴戎机"等句,概括其战功卓著却不慕荣利。结尾"安能辨我是雄雌"的反问,既是对世俗眼光的挑战,也点明了诗歌的主旨: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性别,而在于品格与能力。

关于《木兰诗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可汗(kè hán)、鞍鞯(ān jiān)、辔(pèi)头、啾啾(jiū)

2. 文学常识:北朝民歌、乐府诗、叙事诗

3. 知识要点:木兰形象分析、排比修辞、详略安排

4. 意象意境:织布机、黄河、燕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

5. 知识全解:古代兵役制度、北方少数民族生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市鞍马:__________

(2)溅溅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购买马匹和鞍具

(2)水流声

解析: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安能辨我是雄雌"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
答: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,强调人的价值不应由性别决定。

解析: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体现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突破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对偶句式概括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艰辛,语言凝练,对比强烈。

解析:十个字高度浓缩了十年征战的过程,体现乐府诗的语言特色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木兰"不用尚书郎"的选择?

答案示例:体现了木兰淡泊名利、重视亲情的品质,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
解析:这一选择使木兰形象更加丰满,超越了单纯的女英雄形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