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春望杜甫古诗原文

春望杜甫古诗原文

时间:2025-11-17 11:38:02

春望杜甫古诗原文

《春望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五言律诗,通过描绘长安城破败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情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千古名作。

原文

《春望》

唐·杜甫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译文

国家残破但山河依旧,长安城的春天草木丛生。

感伤时局连花朵都让人落泪,怨恨离别连鸟鸣都令人心惊。

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。

满头白发越搔越少,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。

注释

国破: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。

草木深:暗示人烟稀少,荒草丛生。

花溅泪:拟人手法,花上溅落的是诗人泪水。

抵万金:极言家书的珍贵。

不胜簪:发簪都插不住,形容头发稀疏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57年春天,杜甫被困在沦陷的长安城中。安史之乱已持续两年,唐玄宗逃往蜀地,长安遭受严重破坏。诗人目睹都城破败景象,思念远在鄜州的家人,写下这首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严谨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要求。

2. 对比强烈:"国破"与"山河在"形成鲜明对照,突显战乱破坏。

3. 移情手法:将个人情感投射到花鸟等自然景物上。

4. 细节传神:结尾处"搔头"动作生动表现诗人的焦虑状态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在《春望》中展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诗人以"山河在"反衬"国破"的惨状,草木疯长的春景与空城形成诡异对比。中间两联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花鸟本无情,却在诗人眼中成为伤感的载体。尾联通过头发稀疏的细节,将抽象的忧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,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,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真实的历史记录与深沉的情感表达完美结合。"烽火连三月"直指持续的战乱,"家书抵万金"道尽乱世百姓的普遍困境。杜甫没有停留在个人悲叹,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节,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精神世界。诗中"溅泪"、"惊心"等词语的选择,既符合格律要求,又准确传达了诗人内心的震颤,体现了杜甫"语不惊人死不休"的艺术追求。

关于《春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

国破(国家残破)

抵(价值)

浑欲(几乎要)

不胜(承受不住)

文学常识:

1. 杜甫字子美,自称少陵野老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。

2. 本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,是杜甫"沉郁顿挫"诗风的代表作。

3.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,本诗"感时"对"恨别","花溅泪"对"鸟惊心"。

意象意境:

1. 草木深:荒凉破败的意境

2. 烽火:战乱象征

3. 白头:忧思的具象化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抵万金:__________

(2)浑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价值等同于

(2)几乎要

解析:古诗中常用夸张手法强调情感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而产生的深切忧思,连自然景物都引发伤感,体现其忧国伤时的情怀。

解析:这两句运用移情手法,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上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,生动展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头发稀疏的状态,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,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。

解析:杜甫善用生活细节表现深沉情感,这是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