陌上桑原文及翻译解析: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赞歌
《陌上桑》是汉代乐府民歌代表作,通过采桑女秦罗敷智拒太守的故事,展现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坚贞品格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。
原文
《陌上桑》
汉·无名氏
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
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
罗敷喜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
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
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
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
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
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
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
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
译文
太阳从东南方升起,照耀着秦家小楼。
秦家有位美丽姑娘,本名叫做罗敷。
罗敷擅长养蚕采桑,常在城南劳作。
青丝绳系着桑篮,桂树枝作篮钩。
头上梳着倭堕髻,耳戴明月宝珠。
下身穿着浅黄裙,上身套着紫短袄。
路人看见罗敷,放下担子捋胡须。
少年看见罗敷,脱帽整理发巾。
耕田人忘记扶犁,锄地人停下手锄。
回家互相抱怨,只因贪看罗敷。
注释
【倭堕髻】wō duò jì:汉代流行发式,似堕非堕的倾斜髻。
【缃绮】xiāng qǐ:浅黄色丝织品,凸显罗敷衣着素雅。
【坐】因:通假字,表现旁观者痴态与罗敷魅力。
艺术手法:侧面烘托通过行人反应写美貌,避免直白描写。
创作背景
汉代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谣,《陌上桑》属"相和歌辞"。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加剧,作品通过平民女子抗拒权贵的故事,反映民众对尊严的坚守。同类题材在《羽林郎》中亦有体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创新:分三层叙事——环境铺垫、外貌描写、事件冲突,章法严谨
2. 语言特色:动词"捋""脱""忘"精准捕捉人物动态,生活气息浓厚
3. 思想价值:突破"女子无才"观念,塑造有主见的劳动女性形象
4. 艺术对比:太守的骄横与罗敷的从容形成强烈戏剧张力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陌上桑》的侧面描写艺术堪称古典诗歌典范。诗人避开直接刻画容貌,转而描写行人"下担捋髭须"、少年"脱帽著帩头"等失态举动,甚至农人"忘其犁""忘其锄"的细节,这种折射手法既保持女性描写的含蓄美,又强化了艺术感染力。更妙在结尾"相怨怒"的喜剧性场景,将审美体验推向高潮。
范文二
罗敷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设定。她不仅以"喜蚕桑"展现劳动能力,更以"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"的机敏对答显示人格尊严。这种将美貌、智慧与品德融为一体的塑造方式,体现了汉代民歌的人文关怀。其拒绝太守时虚构"夫婿"的策略,既保全双方颜面,又捍卫了自身清白,展现出非凡的处世智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隅(yú)、倭(wō)、缃(xiāng)、帩(qiào)
2. 文学常识:乐府诗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写实传统
3. 艺术手法:侧面烘托、铺陈排比、对话体叙事
4. 意象系统:桑树(劳动)、明月珠(高洁)、青丝(青春)
5. 核心考点:汉代女性观、民间文学价值、叙事诗发展脉络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倭堕:__________
(2)但坐:__________
答案:
(1)倾斜下垂的样子
(2)只因为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行者见罗敷"八句运用什么手法?有何效果?
答案:通过旁观者的反应侧面烘托罗敷之美,避免直露描写,既符合礼教规范,又增强艺术表现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陌上桑》与《诗经·硕人》的人物描写差异
答案:《硕人》用"手如柔荑"等直接比喻,《陌上桑》全用侧面烘托。前者体现贵族审美趣味,后者展现民间文学特色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罗敷形象对当代女性价值观的启示
答案示例:肯定劳动价值、保持人格独立、善用智慧应对困境,这些品质超越时代具有永恒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