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禾下乘凉梦原文详解

禾下乘凉梦原文详解

时间:2025-11-16 10:57:02

禾下乘凉梦原文详解

本文解析袁隆平院士《禾下乘凉梦》一诗,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逐句注释及创作背景梳理,揭示科学家以诗言志的赤子情怀。读者将领会杂交水稻研究背后的精神图腾,感悟科学理想与人文诗意的交融。

原文

禾下乘凉梦

袁隆平

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,

穗子比扫帚还长,

籽粒像花生米那样大,

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。

译文

梦中见到水稻植株超越高粱高度,

稻穗长度胜过扫地用的扫帚,

每粒稻谷饱满如花生仁大小,

我与科研团队在垂坠的稻穗荫庇下休憩。

注释

比高粱还高:以北方旱地作物为参照,突显水稻株高的理想化状态。

扫帚还长:用日常器物量化穗长,具象化超高产特征。

花生米那样大:比喻稻粒的饱满度,暗含"籽粒重"育种目标。

乘凉:双关修辞,既指物理遮荫,又喻科研成功后的心灵慰藉。

创作背景

2006年袁隆平在海南育种基地口述此诗。时年76岁的他刚实现超级稻亩产800公斤目标,面对国际学界质疑,以诗歌形式重申"高产再高产"的科学信念。诗句中"乘凉"意象源自其童年在汉口江滩见难民饿殍的记忆。

作品解析

结构特征:四行诗呈现"总-分"结构,前三句具象描绘,末句升华意境。

语言风格:摒弃专业术语,采用农具、粮食等庶民意象构建科学想象。

思想内核:将植物生理学参数转化为可感形象,体现"科技为民"的终极关怀。

艺术突破:开创"科学诗"新范式,在实证思维中注入浪漫主义情怀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三个递进式比喻构成视觉奇观。高粱、扫帚、花生米作为中国农村常见物象,将抽象育种目标转化为可触摸的乡土记忆。这种"以俗喻专"的表述策略,既消解了科研的神秘性,又让粮食安全议题获得情感共鸣。末句"乘凉"的集体意象,折射出科学家"功成不必在我"的精神境界。

范文二

作品在农耕文明审美传统中植入现代性。稻穗遮荫的描写遥应《诗经》"芃芃黍苗,阴雨膏之"的古老意象,而"比高粱高"的夸张则充满工业时代的尺度感。这种古今交融的笔法,恰似袁隆平用传统育种手段实现现代科技突破的科研路径,彰显中国科学家的文化自信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核心意象:稻穗(象征粮食安全)、乘凉(隐喻科研理想)

表现手法:递进比喻、生活化类比、双关修辞

思想内涵: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

文学史定位:21世纪科学诗代表作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穗子比扫帚还长"的修辞作用

答案:用具体生活器物量化抽象科研概念,使育种目标获得直观感知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末句体现的科学伦理观

答案:展现科研成果惠及大众的终极追求,超越个人荣誉的学术境界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禾下乘凉梦》与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的农耕书写差异

答案:陶诗追求田园牧歌的审美体验,袁诗聚焦粮食增产的现实使命,体现古今知识分子不同的责任担当。

相关文章: